下载APP

威宁:种桑养蚕 开启脱贫致富“绿色”通道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19-10-16 20:42 热度:
  

  深秋时节,走进威宁自治县金斗镇黑坭村,青翠浓绿的桑叶遍布山间地头,当地农户正在蚕桑种植基地忙碌采收桑叶,干净平整的通组路上,随处可见采桑归来的农人。

  在威宁自治县金斗镇黑坭村恒海蚕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小蚕共育蚕房里,用木条搭建的架子上,一盘盘褐色的小蚕在剪得细细的桑叶间蠕动。



  “如果我不种桑养蚕,恐怕要穷一辈子,日子肯定也好过不起来”。谈起种桑养蚕,合作社支部委员会书记陈昌恒深有感触。

  陈昌恒告诉记者,该镇过去由于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长年干旱少雨,当地一直以玉米,土豆等低效产业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面对自然条件恶劣的生活环境,选择什么产业来替代传统低效作物成为当务之急。



  2013年,陈昌恒先后深入浙江、江西、云南、毕节及本县其他乡镇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中得知桑树对土地条件要求不高,具有很强的抗旱抗寒能力,养蚕周期较短,见效快,一般每年可以养5批以上。下半年,大批桑苗运到了黑坭试养,开启了陈昌恒种桑养蚕的大门。

  “自从种桑养蚕以来,一年忙碌几个月就能挣到1万多元,也不太辛苦,和传统种植的苞谷洋芋相比,那真是太划算了。”正在打理桑树的村民朱习海脸上充满了笑容。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 贵州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罗朝斌告诉记者,该镇刚发展蚕桑时,养蚕成功率低,血液型脓病发生严重,产量低效益差。为此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结合威宁自治县立地条件和本所专业特点,先后选派8名科技人员到该县蹲点、服务,指导该县发展蚕桑产业。示范推广了桑园冬剪夏伐、整形修枝、病虫害冬治夏防,小蚕标准化共育、大蚕活动蚕台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


  罗朝斌还介绍,由于种桑养蚕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消毒防病、采叶给桑、眠起处理、加网除沙、上蔟采茧,各环节都需要按技术规格严格操作、精心安排,特别是养蚕随时要清洗消毒,还在每季养蚕前、后进行全村整体集中统一消毒,这样长期坚持,大家慢慢养成了爱卫生的习惯,让村民也跟着形成了爱卫生、讲文明的良好风尚。

  罗朝斌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桑树根系发达,一年生桑树要么可达1-1.5米深,且分布土层十分广泛,对固土和涵养水源十分突出,以前,金斗镇石漠化问题比较严重,森林覆盖率不足10%,现在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石漠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种桑养蚕产业已初具规模,共发展了3000多亩高原生态蚕桑示范种植基地,20多亩生态桑葚采摘园,成功注册了一个商标品牌“沃若”,蚕茧产量达400多吨,实现总产值1600万元以上。

  同时,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运行,拿出利润的50%让贫困户参与分红,并通过免费发放种苗、提供技术支持、实行保底收购等方式为贫困户种桑养蚕保驾护航,为产业扶贫、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合作社累计发展农户453户23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6户1033人。



  2019年,威宁自治县金斗镇、玉龙镇、秀水乡种桑面积达6000亩,此外麻乍乡也开始发展建设桑园。主要乡镇全年养蚕11000张,实现产值1760万元,覆盖农户810户,36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17户,1876人。经济效益高,生态治理效果好,脱贫效果明显。种桑养蚕已成为威宁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一条“绿色”致富通道。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涛

见习记者 周阳

通讯员 刘军林

编辑 杨韬

编审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