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贵州做足“活”字文章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0-03-24 06:15 热度:


  贵州在“活”字上下功夫,因地制宜用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通过创新组织方式、加强党建引领、激活改革动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一条韧性足、可持续强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有效的“组织”尤为重要。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让农业生产从分散走向集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雷山县大塘镇南脑村村庄新貌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玉林 摄


 创新组织方式
  “小农户”牵手“大市场”

  组织方式是产业革命“八要素”的黏合剂,而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则是这黏合剂的“秘方”和关键之所在。

  安顺市双堡镇大坝村,多年以前就通过盘活资源打造自己的龙头企业——大坝延年果酒厂。

  时间回溯到2008年,那时“金刺梨”还是村里新鲜事物,30亩金刺梨集体下土后,2011年达到6万余斤产量。作为资源,土地统一使用;作为产业,金刺梨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土地收益大幅增长,农民成为股民,从土地入股分红、参加集体劳动、承包管理金刺梨树3个渠道取得收入。

  2015年,大坝村引来政府8000万元投资,自建延年果酒厂,2016年,5000吨的果酒加工厂建成。如今金刺梨酒系列产品畅销重庆、四川、云南,年销售收入可达5000余万元,实现年产值5亿元以上。

  截至目前,大坝村村集体经济达4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1982元提高到了2018年12980元,贫困发生率更是从2014年11.85%下降到了零,131栋农家别墅蔚然耸立。

  近年来,贵州各地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稳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玉屏自治县引进了广州温氏发展生猪养殖。温氏公司为玉屏农户量身制定了“公司+家庭农场”411合作经营模式,承诺实现“231”利润目标。

  “在与农户合作基础上,公司还大力发展了‘公司+村集体小区+农户’合作模式。”玉屏温氏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现有家庭农场1000余户,其中村集体扶贫养殖小区(合作社)共有165个,2018年获利2763万元,通过养殖、分红、就业等方式,带动3257人脱贫。


麻江县乌羊麻苗寨换貌和产业齐飞(麻江县委组织部供图)

  加强党建引领
  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

  合作社是一个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它连接了农户千家万户,共同把质量搞好,共同面对市场。

  把党支部建立在合作社上,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整合资源,有利于用正确的理念,用新思想、新思维,重新认识农业农村资源,激发农业农村的资源和活力。

  合作社建得好不好,关键要看村干部强不强,致富带头人强不强。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村主任张凌把村庄当成公司来经营,问管理要效率,激活农村农业生产力,积累村集体经济财力。

  4年前,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无村集体经济。今天已从2018年6万元增加到16.3万元,从穷村变成远近闻名小康村。

  2014年,张凌返乡参选箐口村村委会主任,2017年3月当选后,他带领村两委成立了贵州聚合同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本村8个村民组的8个合作社为公司股东,群众和贫困户为股东,建立“1+N”管理模式(1个公司+N个股东),由公司分配资源,以公司模式运作,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

  按照“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其利益联结按照1:3:6的方式对经营性收入进行分红,箐口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3400元增加到2018年的9977元。

  返乡能人是一批懂村情、爱农村、有市场资源、经营管理等能力的群体,回到熟人社会的圈子中,本村人干本村事,节约了农村农业生产中土地流转协调、市场对接等沟通的时间成本,成为聚合群众想改变贫穷命运的“源动力”。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变化的夜景(箐口村村委供图)


  激发改革动力
  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穷则思变——安顺塘约村在大胆的改革中蝶变,仅用三年就实现了华丽转身。

  塘约之变——关键在改革。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大胆创新,用改革破解制约、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在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加持下,越来越多的村实现了村美人富。

  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活用“三变”改革,唤醒“沉睡”资源,农民收入在农旅一体开发中得到提高。

  如今,这里也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按“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打造“股份农民”,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被激活,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普古乡舍烹村村民张松已走出煤矿,在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门口开起了超市和客栈,月收入上万元的他还到合作社上班。

  如今的娘娘山,家家有活干、户户有存款,老百姓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

施秉县马号镇黄古村苗族妇女在黄古村平菇种植合作社基地采摘平菇    邰胜智 摄


  如何盘活、推进村集体经济滚动发展?

  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入股企业,依法合力开发利用村域内土地、森林、水利等资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收益,推进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增收。

  通过入股清镇市苗乡乐老油坊有限公司实现村集体分红收益16.75万元;入股贵阳日日新养殖有限公司,实现村集体分红收益7.5万元;入股一代食品有限公司,实现分红收益5万元;入股清镇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实现村集体分红收益10万元等,取得年经营收益39.25万元的成绩。

  据了解,去年小坡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就达500余万元,村集体分红资金近6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7900元增加到1.4万余元。

  不断深入推进的农村产业革命,正在实现贫困户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村集体用好集体结余资金,乘势而上,抓住机遇,让村集体经济“活水”长流,使富民强村之路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段清娟
编辑 肖慧
编审 王璐瑶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