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六盘水:“小菌菇”撑起“致富伞”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0-03-25 16:29 热度:


  阳春三月,在位于六枝特区大用镇的贵州上善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基地,一车装满鲜菇的货车正缓缓驶出基地,准备拉往昆明。


  “自从物流畅通了,每天都有鲜菇运往贵阳、昆明、重庆等地,产品供不应求。”贵州上善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显贵说。


  走进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培育大棚内,一排排鲜菇遍布各个大棚。在恒温8°C的包装车间里,10多个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一把把鲜菇被麻利地装袋,齐齐整整放进保温箱。工人们戴着口罩,无论是摘菇,还是分级剪腿,都隔了很远的距离,显得“陌生”却温暖。



  “现在是特殊时期,包装车间每天只有10多个人干活,不用上夜班,每月有2000元的工资不说,还能照顾家和孩子。”正在分级的村民白群说,她家有四口人,两个小孩在读书,公司建好后,她经过培训就到公司工作了。


  “为了惠及农户,我们全面推行‘三变’改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采取固定分红、土地入股、反包倒租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巩固脱贫成果。”陈显贵介绍,公司通过异地置业方式连接到贫困户,财政扶贫资金每年按照6%—8%的比例固定分红给贫困户,去年实现分红54万元,人均增收500元,带动贫困户1080人。项目共租用农民土地2200亩,每年每亩土地流转费700元,每年流转费56万元,涉及504户1764人,其中贫困户67户234人。


  此外,公司吸收贫困户到项目区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并优先保障农户利益,实行第一年免租,第二年一半租金,菌棒交30%定金的优惠,同时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生产出来的鲜菇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全部回收。


  “为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大用坝区春季香菇产业发展的影响,降低困难群众因不能到基地务工获取稳定收入带来的返贫风险,基地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香菇生产不松懈,备齐菌材、菌种、农膜等生产物资,按照订单需求和生产计划,有序组织人员复工复产,做到疫情防控、香菇生产两手抓、两不误。目前,基地每天出菇4000多斤,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销往了外地。”陈显贵说。



  而在水城县菌业米箩基地,工人们正在有序排队进入场区,检测人员将员工的姓名、证件一一登记造册,并对员工进行体温测量和消杀事宜,确保无感染者进场务工。


  检测完毕后,工人们或是采摘鲜菇,或是给菌棒开袋、消毒、上架、覆土。“这个是黑皮鸡枞培育大棚,黑皮鸡枞因其鲜嫩醇香,肉质细嫩、口感独特、生熟皆可食、食药两用、营养丰富而备受人们的青睐,所以,今年我们开始培育黑皮鸡枞,等培育成功了,再大面积推广,效益会更大些。”米箩基地负责人缪贵军说。



  “这个是羊肚菌种植大棚。羊肚菌,素有‘菇中皇后’的美称,美味健康,是一种低温型菌类。今年我们在果布戛乡大寨村种植的羊肚菌获得成功,虽然才进入采摘期,但已经接到了来自广州、深圳、贵阳等地的多个鲜羊肚菌收购订单。以现在的市场价来预估的话,大寨基地初步预算产量大概在300斤左右,总共86个大棚,毛收入大概在180万左右。看到效益那么好,米箩基地今年也开始种了。”


  米箩基地只是水城菌业的其中一个基地。2017年以来,水城县在省市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充分发挥水城县天然“冷凉”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成立了食用菌产业专班和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隶属水城县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县食用菌产业项目建设、生产运营。



  目前,已建成生产基地6000余亩,菌种场2座,主要生产黑皮鸡枞、香菇、姬菇、秀珍菇、平菇、木耳、鸡松耸、羊肚菌、红托竹荪等9个品种。辐射带动全县14个乡镇、28个基地、3377个出菇棚种植食用菌,占地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此外,还建成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完成泡沫箱及塑料筐加工厂等配套项目建设。


  2019年,水城县食用菌总产值达4.83亿元,其中菌棒产值1.93亿元,出菇产值2.9亿元。通过务工带动稳定就业387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财政扶贫资金分红763.01万元,二次分配带动2270人就业,每人每月增收1800元左右。2020年至今,已生产菌棒1200万棒,种植1128万棒,采收香菇102.5吨、姬菇81吨、秀珍菇10.5吨,产业带动贫困户493户2004人增收。


通讯员 孙大方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谌晗

编辑 刘定珲

编审 陈诗宗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