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脱贫攻坚走基层】贵州紫云:变“输血”为“造血”,以产业带动乡亲脱贫致富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0-09-15 22:42 热度:


  九月,走进贵州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大营镇湾坪村,平坦的马路干净整洁,地里的皇竹草长势喜人,养牛大棚里黄牛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自家小院里欢快玩耍……


  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以来,在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湾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湾坪村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山区麻山腹地,过去,由于大山阻隔,加上工程性缺水和石漠化严重,饱受贫困困扰。作为省级深度贫困村,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湾坪村共有12个村民组,19个自然村寨,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是该村的最大特点,全村总人口639户2238人,其中,有215户766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以来,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湾坪村带领群众发展大山牛养殖场、秸秆加工厂、红芯红薯“微农场”、青草种植等产业,为群众脱贫致富探索出了新路子。


  “皇竹草和红心红薯都是我们村的特产,我们还可以依托皇竹草养殖黄牛。”白石岩乡党委书记班祖刚介绍。养牛场由村合作社经营,该村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4月,注册资金745万元,入社社员22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4户,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土地现金入股、与合作社签订种销协议、土地流转协议、参加合作社务工等获得收入,产业发展为群众提供“进钱”的渠道。


  养牛是湾坪村谋划的上游产业,通过养牛,合作社还土地流转种植了皇竹草400亩,建成产能为2000吨的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一个、在建500吨青贮池一个,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组织运作模式,发动周边群众养牛种草,实现产业“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良性循环。

  “以前,出门打工也就是3000到4000块钱一个月,在这里上班,工作简单,都是些手上活,每个月有3600元,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小,划算多了。”湾坪村养牛场工人张光达介绍,“现在,整个养牛场有200多头牛”。


  “皇竹草一亩地一年可以收三季,合作社回收是一块五一斤,三季的话可以赚三四千块钱,比以前村民种玉米划算得多,提升了村民土地的价值和收益。”班祖刚说,产业链的延伸不仅增强了贫困户自主创业的能力,还加速了当地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养牛产业的强劲发展带动了劳务用工的需求,让一部分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增收。


  2017年以来,合作社为村民提供4500多人次务工机会,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务工的愿望。2018年1月,合作社第一次分红,村集体积累资金达到4万元,湾坪村由原来的空壳村实现了零的突破。2019年底合作社分红28万元,惠及农户218户,村里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


  大山依旧矗立,山谷狭窄如初。不同的是,昔日荒芜的湾坪村已变得红薯满仓,草茂牛壮。现在,湾坪村2200多人口中,大山养牛场、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白石岩微农场提供1200多人次务工机会,通过产业带动,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胡彪 牟元媛 吴采丽 匡奇燃
编辑 杨羽

编审 王璐瑶 施昱凌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