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万山:勇攀绿色阶梯 重塑丹都雄风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18-07-04 20:06 热度:
  新闻提示: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全球性的难题,也是最严峻的挑战,不仅需要产业转型,更需要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的稳步改进。

  万山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武陵山区腹地,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区位优势与大都市做靠山,其转型之路更为艰难。

  而万山却只用短短几年时间,便破解了这世界性难题,成为全国130多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标杆和样板,不仅城市规模扩大,产业快速发展,还率先奔向小康。

  解读万山,不难发现,支撑其成功转型的关键便在“生态”。万山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使丹都“涅槃”重生,再展风采。

  产业转型,不卖资源卖风景

  春秋轮回,岁月流转。历经千年的工业文明沉淀为一段沧桑的往事,“丹都”万山又迎着新时代的晨曦展露新的容颜。

  7月2日,万山朱砂古镇景区一早便迎来了许多游客。停车场里停满来自各地的车辆,玻璃栈道、时空隧道等景点人群熙熙攘攘。

  每天,成千上万的人翻山越岭来从全国各地来到万山,在青山绿水与古老的工业文明中探寻神秘的丹砂玄妙,体验不一样的万山风采。

  “来到万山,看到万山,放下万山。”有游客觉得游尽万山,便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从繁华落尽,再到绝处逢生,人生也就是如此。

  在老万山人的记忆里,这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荣誉的土地。得益于上天的恩赐,这里成为丹砂王国,曾经为新中国的崛起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昔日的车水马龙,繁华热闹,却随着资源枯竭而落幕。2001年,负债累累的万山汞矿宣布破产,“一汞独大”的万山突然不知何去何从。

  一时间,人去楼空,荒草连天,经济也陷入低谷,还有数万矿工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从数据看,1995年万山GDP按可比价计算为8152万元, 1996年更是下降到7864万元。

  对于万山人来说,维系他们生存并带给他们荣耀的千年汞都离他们渐行渐远,他们不得不奋力开辟新的出路,寻找新的产业,开创新的未来。

  但摆在万山面前的却是一条条空洞的矿洞和一座废弃的矿山。为寻求生机,当地甚至开始沿海一些落后产业,这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万山生态带来严重破坏。

  10余年的沉默,10余年的困惑,10多年的探索,万山逐渐明确“产业原地转型”的思路,渐渐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的新路径。

  “我们要跳出常规思维,打破旧的观念,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坚定地说。万山着力发展适合本地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

  2015年,该区引进江西上饶吉阳集团,投资20亿元对万山汞矿遗址进行连片开发,打造全国首个山地工业文明主题景区。

  废弃的矿洞被打造成时空隧道,悬崖上的栈道变成玻璃栈道,破旧的办公大楼变身为餐厅、电影院、博物馆等。至此,万山终于拨开历史的尘埃,“千年丹都”招牌绽放出明亮的光彩。

  不卖资源卖风景,万山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旅游实现绿色崛起的新路。除了朱砂古镇,该区还引资建成彩虹海水上乐园,启动野生动物园、梅花湖国家湿地公园、黄腊洞等文化旅游景区建设。


万山彩虹海水上乐园旅游火热。


  与此同时,万山坚持“工业绿色化”,新型工业异军突起。2015年,该区忍痛关闭一批涉汞企业,并不再审批新的涉汞企业,重点在新兴产业上下功夫。

  该区把全区50多家朱砂加工企业全部纳入朱砂工艺品产业园,做大做强独有的朱砂产业,年产值达到3亿元。同时还引进投资20亿元、年产15万辆的万仁新能源汽车项目。

  此外,万山重点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绿色产业,农业“短板”被做成万山的特色“长板”。2015年万山引进九丰农业打造4A级现代农业博览园,不仅蔬菜远销全国,每年还吸引数十万人游玩、体验、度假。

  今年,该区依托九丰农业的技术、市场等优势,在全区建成蔬菜大棚1.2万余亩,年内预计新增1.46万亩以上、累计种植蔬菜14万亩。

  以绿兴城,“废都”涅槃变丹都

  过去的万山城区,仅局限于今万山镇7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只有6.7万,非农人口1.8万,城镇化率为29%。

  2011年,铜仁撤地设市,把原来的万山特区与原铜仁市谢桥、茶店等乡镇(街道)合并,设立新的万山区,正式成为铜仁两大主城区之一。

  万山到2017年,仅城区面积就增加到24平方公里,常驻人口增加到27万,城镇化率达47.2%。

  城区不断扩大,万山却并未“摊大饼”,而是走“景城融合、产城融合、教城融合”的新路,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新城。

  实际上在过去数十年过度开采中,万山生活环境十分脆弱。矿区周边更是成灰满天,光秃秃的山上见不到一抹绿色。

  既要发展经济,也要改善环境。万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稳步推进“环保十二件实事”“三年行动计划”“两年攻坚行动”,扎实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全面实施全域绿化“六绿”攻坚,不断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迈进。

  该区按照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要求,着力实施以绿养城、以绿美景、以绿兴村、以绿活园、以绿护水、以绿靓道工程。

  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和生态原貌,着力打造宜居宜旅黔东园林新城。走进万山谢桥新区,棕榈大道、香樟大道等城市干道路宽景美,仁山主题公园、木杉河公园、风筝花海等绿地公园优雅别致。


位于万山谢桥的木杉河湿地公园成为”城市客厅“。(伍卫东 摄)


  投资4000万元,在朱砂古镇景区裸露山体上种植美国红枫、亚洲红枫等景观树,为景区增添“万山红遍”风景。   着力推动绿色惠民,整合资金对传统文化村落、重点旅游村寨进行全面美化绿化,串联打造水墨黄家寨、“多彩”村庄、夜郎蒙古风情园等主题乡村旅游点,推动生态与旅游融合。


  据介绍,该区着力构建春夏秋冬四季有景的城市绿化系统,新建绿地绿景31万平方米,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与景区”“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中国最佳品质旅游目的地”“贵州省省级森林城市”。

  该区投资4000万元,在朱砂古镇景区裸露山体上种植美国红枫、亚洲红枫等景观树,为景区增添“万山红遍”风景。该区还大力推进“园区景区化”,对朱砂古镇到九丰农业博览园沿途进行景观改造,把土墙变成壁画、住宅变成旅馆,形成了“四季花香、美景常在”的滨河公园景观长廊。

  同时,着力推动绿色惠民,整合资金对传统文化村落、重点旅游村寨进行全面美化绿化,串联打造水墨黄家寨、“多彩”村庄、夜郎蒙古风情园等主题乡村旅游点,推动生态与旅游融合。


万山高楼坪乡青年湖村黄家寨景美如画,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胜地。(伍卫东 摄)


  此外万山还全面实施重点流域环境保护,构建流域绿色网络,并将重点贫困村和乡镇、景区公路及重点通道全部纳入景观改造,让每一条河都成为观光河,让每一条路都成为风景线。

 生态富民,同步小康指日可待

  6月29日,万山朱砂古镇景区运营部副经理吴计系坐在办公室,正忙着与客户对接工作。进入景区工作这两年,他从工作人员升为部门副经理,工资也从3000元变成了4000元。

  吴计系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建国初期祖父带着儿女来到万山汞矿工作,其父亲后来也成为一名矿工。幼年时吴计系的梦想,便是顶替父亲当矿工。

  这个梦想,到上世纪90年代就破灭了。由于资源枯竭,汞矿关闭,吴计系家庭和大多数矿工家庭一样,失去了收入来源,他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

  2016年5月朱砂古镇景区开园迎客,打工回来的吴计系进入景区工作,圆了最初的梦想。和吴计系一样进入景区工作的矿工或矿工家庭子女有上百人之多。

  “现在不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几年前一家人还从破旧狭窄的汞矿家属区搬进了保障房。”新家新业,推动着吴计系不断成长和进步,成了让人羡慕的“白领”。

  万山曾是铜仁最富的地方,汞矿工人也是当地最令人称羡的职业。但这一切都随着资源枯竭而渐行渐远,不仅全区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许多家庭的生活也每况日下。

  据介绍,万山直到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有7757户25757人,贫困发生率为19.51%。

  悲伤淡去,苦尽甘来。随着万山区文化旅游产业、新型工业以及现代高效农业兴起,生态文明之花灿烂绽放,也让当地群众收获绿山与金山,走上了绿色发展的脱贫路。

  2014年以来,该区共出列贫困村30个,全面完成了6个乡镇“脱贫摘帽”,同步小康创建通过了省级达标验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至2017年的559户157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9%。

  贫困发生率从19.51%下降到1.19%,这不能不让人惊叹万山翻天覆地的巨变。

  近年来,万山区把以脱贫攻坚纵览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奋力真抓实干,倾注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户施策,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去年以来,该区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战略定位,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坚持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山上山下结合,长线种树种果,短线种菜养畜,真正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措施,人人能增收。

  单是九丰农业博览园就直接解决就业上千人,此外还以“九丰农业+”模式大力推广大棚蔬菜种植帮助1898户贫困户年均分红1600元。



万山敖寨乡两河口村蔬菜大棚基地全景。


  从闻名全国的工业特区,突然变为穷困的小城,这样的差距一直让万山的干部自卑。当时一些领导干部甚至把调离万山工作,当成是一种提拔任用。



万山区黄道乡挂职的九丰农业技术员指导群众给蔬菜点花授粉。(杨聪 摄)


  2016年5月,朱砂古镇景区开园迎客,一跃成为铜仁旅游业中仅次于梵净山的一匹“黑马”。这被外界认为是“变废为宝”打造金山银山的创举。

  同时,该区还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引导群众种植高山葡萄、蜜枣、香柚、油茶等绿色产业3万多亩亩,大力推广中华蜂、生猪、水产养殖等生态养殖业,让全区近6000人有稳定增收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

  观念之变 牢记嘱托展作为

  从闻名全国的工业特区,突然变为穷困的小城,这样的差距一直让万山的干部心中自卑。当时一些领导干部甚至把调离万山工作,当成是一种提拔任用。

  不仅干部缺乏底气,而且群众还有怨气,很多矿工心头藏有怒气。在转型最困难的时期,万山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维稳,甚至有“贵州稳定看铜仁,铜仁稳定看万山”的说法。

  “万山要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要转观念、转作风。”田玉军说,要牢记嘱托,强化宗旨意识,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绿色发展推动万山转型。

  2015年,万山区党政机关搬进铜仁城区,随即迅速大刀阔斧地开展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工作。该区实行干部贴标、亮牌管理的新模式,大力整治慵懒散,不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该区开展转观念、转作风、抓落实“两转一抓”系列主题活动,每年拨付3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干部培训,狠抓政治纪律、决策部署、改革举措、问题整改“四个执行力”建设,形成“先干不争论、快干不议论、干成再结论”的干事创业氛围。

  实际上,万山在探索转型之初,很多干部的思维还固化停留在“资源”上,甚至认为缺乏资源的万山,要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实现后发赶超犹如方夜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化资源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思路一变天地宽,万山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念山字经、做水文章、打生态牌。

  2015年,万山区引进总投资5亿元的九丰生态农业综合体项目,在高楼坪乡的大片荒地上建成九丰农业博览园。如今全区推广“九丰农业+”,穷山沟摇身变为“武陵菜都”,是绿色富民的生动实践。


俯瞰秀美朱砂古镇。(王旭飞 摄)


  2016年5月,朱砂古镇景区开园迎客,一跃成为铜仁旅游业中仅次于梵净山的一匹“黑马”。这被外界认为是“变废为宝”打造金山银山的创举。

  2017年7月,贵州万仁汽车集团第一辆“万山造”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该项目可年产整车15万辆、产值100亿元,解决就业4000余人。这成为万山“无中生有”推动绿色转型的典范。


万仁新能源汽车车间里,工人正在组装兴源汽车。


  生态产业竞相崛起,绿色城市日新月异,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经历一番转型阵痛,万山勇攀绿色阶梯,在奋力转型中闯出一条新路,让丹都再展风采。


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 杨聪

编辑 胡锐

实习编辑 龙盈迎

编审 李劼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