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深度】铜仁思南:“春晖”滋润山旮旯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19-03-31 18:56 热度:
  有一种情愫叫思念,有一种牵手叫春晖,有一种回归叫给力……近年来,思南县立足社会扶贫主基调,推动春晖行动提质升级,搭建智力服务、产业发展、综合治理、文化传承、公益事业“五导向型”村级春晖社296个,吸纳社员5670名,有效整合外流人才资源向农村倾斜,形成志愿反哺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的良好态势。


 三道水乡周寨村红薯粉加工厂

 梦托山旮旯 好男儿“志”在远方

  “务农不赚钱,隔壁家15岁儿子‘刹广’打工挣钱,坡上家姑娘经常给爹妈寄衣服,看看他们多能干!”受制于交通、资金、人力、观念等因素影响,10年前,思南父老乡亲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出人头地”,是长见识、学技术、谋发展的唯一“出路”,导致乡村几乎见不到青年的影子。

  三道水乡周寨村的张诚是唯一“晃悠”在村里的青壮年,哪怕全村人口中“别的年轻人都外出闯事业赚钱,就他‘笨兮兮’拖钱带米求学”,他依然坚信“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道理,励志要考大学改变命运。

  “以前辛辛苦苦种一年庄稼,却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上学走32里路,路途时间比读书时间长。”张诚回忆道,那时候入学难、生活难,酸菜是主菜,哪怕挨饿也要用粮食代学费。

  磨刀不误砍柴功。1995年,20岁的张诚大学毕业后只身在贵阳打拼,从最初的技术员,到创办一家混凝土公司,靠着自己的顽强拼搏,验证了“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也打破了左邻右舍的传统思想观念。


  集中成立一批春晖社,吸纳一批春晖人才

  情系故园热土 凤还巢“乐”善好施

  “家乡每个落后细节都扎在我内心深处,一日不改善,终身无心安。”张诚说。

  为解决家乡“行路难、教学难”问题,张诚先后出资200万余元修建文化广场、通村路、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读书难、生活难”问题,建立“张诚奖学金”“张诚慰问金”,先后发放92万元敬老助学金,支持教育公益事业;为解决“就业难、发展难”问题,投资5000万元在村门口建红苕粉加工厂,带动全县13个乡镇发展红薯产业,帮助1000余贫困户脱贫,稳定就业400余人。

  “张诚为我乡的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一年兴路、两年兴业、三年四年完善基础设施,真情关爱家乡水,造福桑梓,是他开起三道水发展之道。”三道水乡党委书记罗福乾这样说。

  “让乡亲的家门口变致富‘门路’,这是我在我们村里开红苕粉厂的初衷。我提供技术项目、资金、销售渠道,有资补偿激励乡亲出力和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坚信实现脱贫不是问题。”张诚说,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支持农户以流转土地、务工增收,鼓励农户大量种植红薯,公司负责统一育苗、指导、销售和高价回收。

  “带着村民干出实绩,让父老乡亲们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他也是这样做的,带领企业立足标准化、产业化、科学化“三化”,坚持“诚信、务实、共赢、奉献”原则,创造高品质红苕粉品牌,成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今年,三道水乡已完成60亩红薯育苗基地春耕生产,将为全县13个乡镇提供2万亩种苗,按亩产6000斤计算,每亩产值达3000元。

  据悉,2018年生产的红薯淀粉、火锅粉、苕皮、水晶粉丝、方便粉丝、酸辣粉丝系列产品,在淘宝网、1688、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获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线下跟深圳、苏州等地大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入驻60余座城市的各大高校。今年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将在全县投入5000万元收购5万吨以上红薯,生产淀粉6000吨,红薯粉丝类产品5000吨,总产值超过1亿元以上,可持续助脱贫1000余户。

  树高万丈不离根,人若辉煌不忘本。像张诚这样,事业有成后,以“乡情乡谊”为名,反哺思南的在外游子有798名,先后投入5713万元春晖基金发展产业、创办企业、支持公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创办村企36家,投入公益429万元。

  2019春季攻势,周寨村村民正在红薯基地种植红薯

  好机制搭建平台 心涌动“情”建新功

  “一直在深圳创业,很想有个联系家乡的方式,正好家乡倡议发起春晖行动平台。”邹秋情深意切地说,“党政搭台、游子献策、群众参与,墙内开花了,还担心墙外不香吗?”为打造“万亩花椒之乡”,他投入1.2亿元资金签约思南长坝镇花椒产业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发展石林生态花椒产业1.3万亩。2016年以来,年均解决贫困户就业1000余人,2018年度共计发放贫困户务工工资377万元,发放困难务工群众慰问金3万余元。

  去年,春晖讲习团随县农商行赴粤开展“以情引人、以商揽才”宣讲活动,作为思南县春晖行动驻深圳联络处的负责人,邹秋带头与90余名乡友争先恐后为发展家乡建言献策。据悉,以“政策亲商、上门招商”的方式,走访企业19家,吸引和鼓励500余名在粤乡友先后参与22场座谈会,引入资金1060万元,为27名青年开展一对一精准“政策+金融”对接服务,针对性建立服务交流平台5个,实现了“金融+人才”双重引进。

  近年来,为确保春晖运行有“章”,思南县创新春晖组织、管理、引导、运作四机制,整合农村生产发展要素,将社会资源转变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优势,搭建产业反哺、资金反哺、人才技术反哺、文化智力反哺、公益反哺“五大平台”,实现“出资有门、捐赠有路、出谋有道”。

  乡情连心,扶贫济困,像邹秋那样的“返乡”之举有43起。代苍松投资40万余元带动代价山村发展罗汉果产业;回乡发展蔬菜、脐橙、辣椒等产业的袁勇,解决2000人次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退伍军人田茂明投资100万余元发展樱桃扶贫产业园;邓万古返乡先后投入200万余元发展黄牛养殖、油茶和果林种植;春晖使者刘全和先后投资6000万余元发展教育、医疗……他们用实际行动,创办春晖产业扶贫基地28个、春晖扶贫产业园3个,参与招商活动66次、春晖暖心行动156次,帮贫助困青少年800余人。感召雏雁大学生参与基层政务实习、下乡支教、结对村级春晖社,惠及2400余人次。聘请24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思南县“春晖人才扶贫使者”,培育10个乡镇产业发展“造血”功能。

 思南县首个春晖书院在旷继勋故居挂牌成立

  山里山外一线牵 反哺故园“闯”得天宽地阔

  “带着村民实干实赚,是脱贫的根本。”郑仕华历经30年创业路,种过烤烟,搭过建筑,但都抵不过一份春晖情。回村投资3000万元注册金山青花椒有限公司,生产基地3000亩、育苗基地50亩,投资600万余元建成当地唯一一个青花椒初级加工厂,感召5名高级农技师参与发展全过程,解决贫困户就近就业3200人。

  春晖使者郑仕华发展的画家基地正在育苗

  “在外青壮年也陆陆续续回来发展青花椒产业,还能在基地务工增收。”郑仕华满脸洋溢着幸福感。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他的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农户利益连接机制7:2:1或6:3:1进行分红,推进农村“三变促三金”改革。与10个乡镇签约种植花椒13700亩,带动贫困户756户2813人就业,5个乡镇的农户自种花椒产业约1.8万多亩。

  据悉,2018年,以郑仕华为首的花椒产业签订产品出口合同,年产花椒2000亩,总产值30万余元,今年投产3000余亩,预计产值50万余元,全部销往日本、韩国。

  “郑老师会不定期到田间地头、青年夜校教我们种植花椒,为我们解决难题。”农村青年陈波告诉笔者 ,“经过培训,我有信心走好创业路。”作为夜校的兼职教师,将经验、农技及发家致富绝技说给乡亲听,是郑仕华的另一份事业,有效带动村民脱贫先“脱盲”。

  跟郑仕华一样,30而立的邓万古,放弃重庆的生意,返乡当起村副主任,帮助打理村情村务。带头种植30亩大红桃年产5000多斤,栽种蔬菜200余亩、花椒50亩,发展油茶产业300余亩;养羊100多只,鸡2000多只,年出栏黄牛50余头,免费给特困户放养10余头能繁母牛,年均带动1000余人次就业。2018年筹资发展村级公益辣椒产业500余亩,收入55万元,其中15%作为春晖基金,15%贫困户分红金,35%村发展金,35%用工开支及土地流转金。

  邓万古说:“也有人说我傻,放弃生意回村当副主任。但我不后悔,和乡亲同甘共苦,大伙能脱贫奔小康,我也无愧于青春。”

  据悉,放弃高薪返乡发展事业的思南在外游子有36名,有效实现了返贤反哺+“电商扶贫”“产业扶贫”“志智扶贫”“综合治理扶贫”等事业新突破,达到了“精准下村”促进“精准扶贫”效果。

  “我县积极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发展活力,推进三大战略行动,支持外流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和项目资源,源源不断输入农村,号召专家学者为思南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提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将社会力量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思南县委副书记杨秀明说,思南县将聚焦在外企业家、退休干部、农业专家、知青人士资源,参与思南发展,助力整县“精彩出列” 。


作者 沈登芳(思南县春晖行动发展中心负责人

来源 梵净云天客户端、铜仁微报公众号

编辑 王迟

编审 杨韬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