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一片白叶”牵出的山海情谊!安吉县黄杜村“白叶一号”扶贫茶落户沿河县中寨镇那些事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19-07-16 12:37 热度:
  自2003年伊始,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历经15年辛勤培育,截至2018年,白茶种植面积从5000余亩发展到1.2万亩,年产值达到1.5亿元左右,户均收入30多万元,被称作“安吉白茶第一村”。

  黄杜村党员致富不忘党恩,深入思考如何发扬“先富帮后富”的善助和大爱精神,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贡献力量。不仅党员干部自愿捐茶苗,黄杜村的村民也表示积极向贫困地区捐献茶苗。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使得相隔1500多公里的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三会溪村、大宅村与安吉县黄杜村谱写了一段山海情谊一线牵的动人佳话。

  2018年7月15日,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与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大宅村、志强村、三会溪村正式签订捐赠“安吉白叶一号”茶苗360万株1200亩的协议。沿河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支刚签字落款的那一刻,眼里闪动出喜悦的泪光。


安吉县黄杜村党员刘炜和贵州沿河自治县志强村村干部张勇共同种下第一株茶苗


 齐心协力把“白叶一号”种植作为一场攻坚仗

  边远落后、地势高寒的中寨镇,缺乏主导产业支撑。所辖的大宅村、志强村、三会溪村毗邻交错,地理海拔较高、土地资源丰富、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是三个村的基本村情。三个村共有29个村民组1432户5385人,其中贫困户300余户1000余人,是沿河自治县一类贫困村。以前公路不通时,村民到集镇赶集需要徒步3个多小时。

  三个村有一个共性点:就是没有任何主导产业。没有主导产业,村民多数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就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为主,靠“锄挖手抠”的耕作方式维持生计。久困于贫,当地干部群众渴盼脱贫致富的愿望特别急切、强烈。

  当知道“白叶一号”落户村里时,三个村的干部群众激动不已。

  2018年10月20日凌晨00:30分,辗转1500多公里的安吉县黄杜村“白叶一号”茶苗到达中寨镇,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植工程中心主任肖强,沿河自治县副县长陈凤和全镇党员干部的见证下,黄杜村党委组织委员刘炜将“白叶一号”扶贫茶正式移交给中寨镇党委书记谭鹏飞。

  10月20日凌晨6点30分,寒冷和阴雨丝毫没有冲淡村民种茶的激情。中寨镇志强村300名干部群众冒雨赶到茶山,与黄杜村党员刘炜和志强村村干部张勇一道种下第一株“白叶一号”茶苗,就此拉开“白叶一号”在中寨镇落地移栽的大幕。

  当“白叶一号”扶贫项目落户中寨后,沿河县委书记任廷浬,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支刚多次到中寨大宅、志强、三会溪三个项目实施村调研,并亲自参与土地的选址和项目规划。提出要把“白叶一号”种植作为一场攻坚仗来打。县、镇成立茶苗移栽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建设好茶园。要求相关单位、部门要主动作为,共同把白叶一号扶贫茶、感恩茶栽种好,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不辜负国务院扶贫办和浙江省各级领导及黄杜村20名党员的一片深情。

  为把“白叶一号”种植好,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贵州省农业厅专家,安吉黄杜村的技术专家团队以及沿河自治县茶办的技术员等深入中寨镇"白叶一号"茶园基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干部群众冒雨移栽茶苗

 “白叶一号“扶贫茶种成“摇钱树、致富树和感恩树”

  志强村党支部书记石捍南是沿河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下派到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白叶一号”落户志强村后,他比以前更忙,白天在山上跑,晚上到农户家中开会,几个月下来,工作进展顺利,但石捍南的头发比以往更白,群众说,石捍南的白发是操心“白叶一号”种植,工作忙碌出来的。

  为了加快移栽进度,中寨镇全体干部职工连续奋战在茶山,饿了就着山泉吃干粮,累了靠着石头眯一会儿,轻伤不下火线,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为高标准、高质量移栽“白叶一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植工程中心主任肖强、安吉县技术专家团队以及沿河县茶办技术团队全程指导移栽,鼓励大家要齐心协力写好、演好“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新剧本,向组织上交上一份满意的种茶致富精彩答卷。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天气,在中寨镇大宅村,第二批扶贫茶苗抵达后,村支两委连夜组织干部群众转运茶苗,统筹安排第二天的移栽。第二天,大宅村的栽茶大军中又多了一支力量:大宅村在外经商20多年的村民田洪军,带领20多个在外务工的本村村民返乡,火速增援。

  田洪军在浙江承包一家规模不大不小的皮鞋厂,一年下来,收入二三十万。得知村里来了扶贫茶、感恩茶,田洪军敏锐地发现村里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于是组织在外村民,赶回村里帮助移栽茶苗。

  眼下,田洪军已经转让鞋厂,入股大宅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并担任法人。他还在“白叶一号”项目基础上,建设500亩“中黄3号”高端茶园,免费送给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贫困户自己管护、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和茶青的收购。

  问起田洪军为什么舍弃外地办厂的丰厚收入,回来搞茶产业时,他自信地说:“扶贫茶、感恩茶大有作为,我回到家乡带领贫困群众大干一回。”

  “白叶一号”扶贫茶落户大宅村,贫困户杨花享受到了以受捐茶苗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收取租金、贫困户优先管护茶园等扶贫红利,这样一来,她的收入稳稳当当,持续稳定,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放下锄头就拿钱的农民身份转身,让她欣喜不已。

  2018年11月11日,历经22天,中寨镇顺利完成360万株茶苗1200亩的移栽任务。中寨镇在受捐的“三省四县”中最先完成整地、最先开始栽苗、最先完成移栽任务。

  “沿河速度”打动了黄杜村党委书记盛阿伟。他说,黄杜村党员群众对“白叶一号”有深厚的感情,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片叶子,而是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不光是把她们从浙江“嫁”到沿河来,今后还要负责茶叶种植技术指导、品牌建设以及茶叶销售,提供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通过技能和产业链的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山村百姓拔掉穷根,走向康庄大道。

  任廷浬表示:将加快推进“白叶一号”茶园基地的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积极谋划扶贫茶、感恩茶产业的后续跟进,建立健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全力以赴把扶贫茶管护好,切实将扶贫茶变成“摇钱树、致富树和感恩树”。


胜利完成移栽任务

 “白叶一号”扶贫茶托起山村新未来

  初夏,走在志强、三会溪、大宅三个村的连片茶区,空气清新,茶叶吐翠。一道道产业路相连贯通,一座座蓄水池波光粼粼,“茶园园区化、园区景区化”美景正在铺展、描绘。

  何支刚说,为了种好扶贫茶,铜仁市级配套110万元、县级配套450万元,专班主抓,全力以赴抓好这片扶贫茶、感恩茶。

  扶贫茶、感恩茶落户中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厚爱。国务院扶贫办、中茶所茶树种植中心、贵州省人民政府、省大常委会及省扶贫办、省农业农村厅、铜仁市委、铜仁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等各级领导先后走进中寨调研“白叶一号”种植进展情况,鼓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心怀感恩之心,把黄杜村捐赠的“白叶一号”精心栽种好、养护好,把白茶产业发展好,用实际成效回报黄杜村党员群众的一片深情。安吉县、浙江贵茶集团等相关领导也多次走进沿河调研,指导白茶产业发展。省、市等有关部门多次走进中寨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超前布局“白叶一号”后续产业规划发展。

  为确保“白叶一号”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寨镇推行股份合作制,强化利益联结,将茶苗折资量化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专业合作社,每户贫困户受捐茶苗1076株,折资3013元持股;农户每亩撂荒地入股,折股3000元,每亩熟土折股6000元,共有 265户以1426亩折资入股茶业合作社。拨付55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3个村集体入股,组织农户入股39万元,齐心协力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中寨镇借势发力,依托“白叶一号”扶贫项目,引进江苏客商成立贵州御锦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金山、清河两个村连片种植“中黄3号”黄金茶3000亩,让更多的贫困户获得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

  “我们不仅要让这些茶苗尽早长成贫困群众的‘摇钱树’,还要依托茶叶基地,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建设‘万亩茶乡’,让群众得到实惠,让贫困远离沿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的殷切期望和深切关怀,不辜负安吉县黄杜村党员干部的深情厚谊。”任廷浬说。

  “白叶一号”,这一株株扶贫茶、致富茶,越过江南水乡,正在地处黔渝边沿腹地的沿河县乌江两岸,拔节生长,吐露芳华。


陈述义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文叶飞

编辑 晏海艳

编审 王璐瑶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