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沿河摆脱贫困战犹酣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19-11-12 18:16 热度:

  沿河,云贵高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实践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地区。这里,印刻着红军的足迹,也厚植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沿河69万人民向贫困发起总攻,攻坚拔寨,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新时代,新征程。在脱贫攻坚奋力逐梦的新征程上,沿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书写了一幅幅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壮美画卷。 

  坚守初心

  红色教育凝聚干事创业磅礴力量

  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该县结合县情实际,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在主题教育学习中追寻红色记忆,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家国情怀,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全县上下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责任担当,积极主动投入到主题教育中来,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不漏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这次主题教育学习任务,确保党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沿河落地落实,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会上,县委书记任廷浬这样强调。

  连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充分利用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红军广场渡江纪念碑、金角洛夫革命烈士陵园等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入党誓词,仔细观看革命文物和珍贵史料,认真聆听革命故事,共同追忆革命先辈的英雄足迹,感受先烈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充分汲取前进的力量。 

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支刚到中界镇高峰村指导产业发展工作

  同时,该县各党组织还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以开展志愿服务、演讲比赛、瞻仰先烈、文艺表演等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实践方式,重温红色岁月,以革命先烈勇于献身、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榜样,教育党员干部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传承光荣革命遗志,坚定信念、奋勇拼搏,进一步激发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气神,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贡献着更大的力量。

  多点开花

  产业大发展加快脱贫致富“重头戏”

  近年来,随着产业革命的纵深推进,沿河紧扣“八要素”,以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坚持“主导产业集中连片、新兴产业百家争鸣”发展理念,围绕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生态中药材和生态旅游五大主导产业,大力推动北部后坪、新景等乡镇发展烟叶及经果林产业,积极引导南部中界、板场等乡镇发展养殖及特色农业,围绕大坝抓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全力推动沿河白山羊、空心李、铁皮石斛等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大基地,对接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全力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

  在泉坝镇岩园村,特色养殖铺就群众致富路。来到党支部副书记侯万安的房前,抬头便看到山坡上一桶桶蜜蜂整齐地排列着。据他介绍,这个项目是今年3月份开始实施的,总投入30多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自筹资金18万元。现有蜜蜂300多桶,该村101户贫困户可参与分红。

  “今年,由于养殖技术还不成熟,只收蜂蜜500斤左右,按每斤售价150元计算,预计可收入7万多元,目前已销300多斤,收入了4万余元”侯万安说。

  在该村养鸡场,8000多只小鸡在养殖房里东奔西窜,十分可爱。据悉,该鸡场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总投入60万元左右。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投入20万元,自筹资金40万元,覆盖该村80余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可获分红资金100多元。

  走进黑水镇新典村,村民们有的在魔芋基地里锄草,有的在采摘金银花,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到这里栽魔芋、锄草,来回都是车接送,还要管一餐饭,工资80元一天,很划算。”杨寨村村民杨翠英说。

  据悉,新典村今年发展了魔芋100亩,并成立文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吸引了23户贫困户入股,年均分红693元。同时,村民们还有每亩4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

  近年来,新典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金银花、魔芋、金丝皇菊及食用菌等产业,逐步带动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沙子空心李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伴随着近年来沙子空心李的声名鹊起,沙子街道农旅一体化也得以发展,周边的中界、晓景等多个乡镇的老百姓都从种植空心李中获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沙子街道、南庄村、十二盘、白泥河等地旅游观光。

  沙子街道甘溪沟村果农黎恒最先享受“沙子空心李”地理品牌带来的红利,他自从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积累出丰富的经验后,把自己10多亩的荒山荒地全部栽上了空心李,在2016年荣获沿河“空心李子王”称号,不仅使荒山荒坡变绿水青山,而且每年有十多万元的收入。

  如今,沙子街道积极抢抓“春赏花、夏摘果”的有利时机,以花为媒、以节会友,连续成功举办了多届李花节和采果节,将土家文化、歌舞、美食与沙子空心李产业融为一体。带动园区农家乐、酒楼、餐饮等服务业蓬勃发展,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南庄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国最美乡村百佳范例”,沙子街道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景区游客接待量以每年40%以上速度增长。去年,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0多万元。

  多元化产业蓬勃发展,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未来的沿河,必将在产业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勤劳的土家儿女定会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幸福。

  送医下乡

  健康扶贫护航乡亲幸福指数

  连日来,由县卫生健康局、县人民医院、县医疗保障局、县残联组成工作组,对沿河22个乡镇(街道)的疑似残疾和慢病人员进行残疾鉴定和慢性病筛查,把健康扶贫送到群众家门口,赢得了群众的点赞,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请大家按照票号依次排队等候,专家们将为你们做好健康服务。”10月8日,在洪渡镇卫生院,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杨凯一边招呼前来接受检查的群众排好队,一边向他们宣传健康扶贫相关知识。

  据介绍,本轮“健康扶贫・送医下乡”残疾鉴定及慢病筛查工作为期一个月,其时间为2019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全县分两个工作组在南北片区各乡镇(街道)开展工作。

  “老人家,您这属于慢性病,请您到那边的慢病筛查组检查。”残疾鉴定组专家医生苏瑞富向前来检查的谢从安老人耐心地介绍。为提高工作效率,专家们分为残疾鉴定组和慢病筛查组,对前来检查的群众进行认真鉴定和筛查。

  “真好!有这样好的政策,让我们这些行动不方便的人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王坨村大山组村民彭寿祥老人激动地说。

  “太感谢了!感谢罗书记开车送我来看病,要不是他送我来,我肯定来不了。”龙泉村新房子组文培举老人感慨说。老人口中的“罗书记”就是洪渡镇农机站干部、龙泉村驻村干部罗跃军。

  各乡镇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对于行走不方便的患者,还特意安排了各攻坚队同志负责接送,特别是对于连坐车都不能坐的患者,还将派车请送专家到患者家中,以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够筛查鉴定。

  当前,这项工作已全面完成,工作人员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好筛查鉴定工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破茧成蝶

  乡村治理展现美丽沿河新姿

  近年来,沿河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使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大幅度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塘坝镇姜花村,只见道路平整、组组通畅,一栋栋传统民居刚被修理翻新,错落有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很干净、整洁,改造后的厨房,独立的卫生间,再配上冰箱、消毒柜等现代化家具,主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该村村民吃水全用木桶背水,全是淤泥味儿。遇到下雨,路滑易摔;遇井水干枯,只有去更远处背水,生活很艰难。现在,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姜花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户户喝上“幸福水”。

  如今,村子越来越美了,组组通公路、户户喝自来水、经济作物满山沟……实现了该村从曾经的封闭落后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蝶变,让村民们享受了脱贫攻坚好政策的红利。

  在后坪乡玉泉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美丽山村新气象,向人们展示着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风景”。

  “现在这个政策好,政府出钱帮我们修房子、打地坪、扎围栏,我们真是享福啊”。谈及人居环境改善,当门塘下组村民冯良进笑着说。

  据悉,自“夏秋决战”打响以来,该乡把整治人居环境作为美化村庄和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在推进过程中,在做好摸底统计的基础上,由攻坚队长牵头,组织帮扶责任人逐户实地测量预算,并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组织邻里之间互相帮助,让村民普遍变“要我改”为“我要整”和“抢着干”,扎实有效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姜花村和玉泉村仅是沿河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沿河,城市靓了,乡村美了,群众笑了……全县上下正全力以赴推进城市和乡村治理工作,共同谱写美丽沿河新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沿河县委县政府正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团结带领勤劳奋进的沿河土家儿女,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大踏步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不止、奋斗不息。(任廷海)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