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昔日荒山变“金山” 产业发展摘“穷帽”——榕江县八开镇常寨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应工作侧记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0-03-12 15:14 热度:

  近日,走进榕江县八开镇常寨村白茶种植基地,近60名群众正忙着给白茶苗除草、追肥,放眼望去成片的产业带展现在眼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默默奉献的党支部书记——杨昌应。


  杨昌应,1963年出生,1983年至1989年先后带动村民开展荒山造林累计2500亩,1993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为村民寻求一条发展致富路子成了他一生的夙愿。


  “当时我正值壮年,村里荒山多,每年都是放火烧山后放牛,土地利用率不高,而且大多都是集体山,生活基本就只是靠半山腰上的那点田地,生活还是比较贫困的。”杨昌应回忆起1983年的村情时说,但还好遇上了“全员植树造林、十年绿化黔东南”这个好政策。


  趁着这股东风,杨昌应组织几名老村干开启了植树造林的道路。因为思想落后,很多群众一开始都持观望态度,不愿意加入到植树造林这个队伍中来。


  “30块用于前期开发,包括请工、苗钱、栽种等,当时一天两块的工钱,20块用于后期管理,基本都是足够的,主要还能得到15斤的粮食奖励。”杨昌应介绍说,群众看着我的造林规模一天天的扩大,很多人也慢慢地加入到造林的队伍中来。通过示范带动,仅1984和1985两年就带动群众联户(186户)承包荒山造林1700亩,到1989年共计造林2500亩。


  随着时间的流逝,杨昌应的带富能力越来越凸显,1993年他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十一年。期间正值国家征收村集体林场,在征得村民同意后,他先后把800亩林场变现,让村民尝到了更多甜头。


  通过精心抚育管理,1700亩成片的杉树林屹立于山顶上,2004年开始抚育间伐,2005年逐年开始砍伐,木材销售收入900万元,户均收入9万元,累计发放劳务费300万元,上缴税费200万元。


  

2月26日,在榕江县八开镇常寨村白茶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应(右一)正与村民一同为白茶除草。


  因2004年搬迁至榕江县城居住,杨昌应无奈撤去了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但村子该走向何方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他。


  “老支书,你看现在村里这个情况,要产业没产业,你是老支书,你有能力也有实力,你还是回到村来帮我们一把吧。”回忆起第一书记王智对自己的恳求,杨昌应至今仍记忆犹新。


  为了更好带动家乡群众发展,2016年杨昌应回到常寨村建起了养猪场,带起群众发展养猪产业。2017年,杨昌应又重新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起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重任。


  上任后,他便自费带村委到浙江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并结合乡村的优势,把发展重心放在“山”这篇大文章里。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等会议充分讨论后,杨昌应又邀请县、镇领导和专家到村指导。


  说干就干,在杨昌应的带领下,村委五人注册成立榕江县富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两茶一椒”(茶叶、油茶和花椒),从此常寨村产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们村的劳动力,只要愿意都可以来这里干活,男工130元/天、女工120元/天,不用出远门就可以赚到钱了,以前想都不敢想。”常寨村一组村民杨金保说。2019年仅务工收入他就从合作社里领到近4万元。


  截至目前,常寨村已完成“两茶一椒”的基地建设各1000亩,基地固定签约就地务工60人、季节性用工200人,仅2019年共支付劳务费180万元。


  “如果资金到位,三年完成‘两茶一椒’各三千亩目标任务,年固定常用工100人、季节性用工300人,我们村就能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这一目标。”谈起下一步的产业发展杨昌应信心满满的说,随着配套加工附属实施和观光休闲、乡村旅游的开发,又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这将为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刘进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安通

  编辑 孙蕙

  编审 付松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