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新黔边行⑲ 独山县麻尾镇:工业之外农业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0-05-18 21:03 热度:


来麻尾镇之前就听说这里的基础建设堪比县城,外人谈起多少会流露出羡慕的神色,可当车下了高速穿过麻尾大桥时,我还是被震撼了。


双向四车道的宽阔马路标线清晰,道路旁统一风格的新建商户颇有民族特色,集镇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热闹景象证明了它作为独山县南部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城镇的地位。


地处黔桂两省交界,距离广西南丹县城仅60公里,同时离独山县城只有67公里、离荔波县城只有76公里,从地图上看,三个县城连起来恰好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而麻尾镇正好处于底线的中间位置,占据了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两条高速在此交汇并形成互通,黔桂铁路也在此设站。


农户在三棒坝区蜂蜜橙基地喷洒叶面肥


麻尾镇自古就有“三江四码头”商品集散地之称,它的繁华显而易见,背后的原因也是众所周知。处在交通要道之上,又是独山县唯一一个全国重点镇,麻尾镇可谓占尽了天时与地利,坐拥石灰石、方解石、硅石等丰厚的矿产资源,麻尾镇在工业发展方面早就步入了快车道,2019年又被贵州省列为”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名单。商贸流通,加上善用资源形成的工业气候,麻尾镇“贵州南大门”的美誉确实名不虚传。


麻尾镇在工业发展上取得的成果已摆在眼前,此行我们更想看点不一样的事物。


穿过热闹的集镇,沿畅通的通村路抵达三棒村,坝区的蜂蜜橙种植基地尽收眼底。十多个头顶遮阳帽、背着装满叶面肥大箱子的农户正在基地里忙碌,半张脸被围巾遮住,以阻挡施肥时散发的气味,每个人眼神都同样专注。


贵州泉林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何可龙


在坝区的管理处,贵州泉林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何可龙和他两个合作伙伴讨论着今年果树的种植情况。烈日晒得人睁不开眼,但这高温的日间和凉爽的夜晚却是蜂蜜橙最适宜的气候类型,何可龙和农户一样戴着草帽,双手撑着腰站在果林边,心里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今年可以收了!蜂蜜橙三年挂果,去年有的树结果我们都把果子打掉了,要保证它养分不流失,以后才有好收成。今年高坎上那片的四五十亩就能收了,每亩大概能收七八千斤,多的有5000公斤,其他陆续也能结果丰收。”何可龙算了算账,感觉把钱和三年的精力投入到这片土地上还是挺值的。


2018年之前,麻尾镇政府一直在寻找一个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产业项目,直到2018年年初,走进广西的荔浦天隆植保公司后,终于和该公司在纽荷尔为母本基础上改良培育的新品种“确认了眼神”,高效协商过后,当年4月就在三棒村进行试种,果然不负所望,这种叫“蜂蜜橙”的新品种在此安家。


曾做过工程的何可龙作为企业代表在政府邀请下全程参与考察,确定引进这个项目后,他便和两个从事电力行业的伙伴成立公司,以每亩400元的标准流转了三棒村和麻尾村共1300亩土地,每亩土地需投入1.3万元左右,可种植110多棵橙树。投入很高,但与广西总公司合作,销路有了保证,每公斤零售价可达20元以上,减轻了不少压力,这笔账算下来,何可龙感觉还是十分可观的。


蜂蜜橙已挂果


这是个成熟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坝区项目。技术由广西的公司全程支持,实际种植需要大量人力,当地不少农户都参与进来,收入有了保障,除坝区基地的种植外,还带动当地农户种植了800多亩,三棒村的蜂蜜橙已显规模。


如今,农户们卖力地在地里照顾树苗,力争在今年中秋前后上市一批,赶上节日的销售高峰。到了阖家团圆的时候,或许不少人家的桌上都会摆着皮薄果大汁多的蜂蜜橙,吃的人或许不会溯源这果子到底来自哪里,但农户们的汗水浇灌这土地终能有实实在在的回报。


在麻尾镇政府办公室,年轻的副镇长伍志鹏向我们介绍过麻尾镇的发展沿革。过去,三棒村的土地大多用来种植玉米和油菜,经济价值不高,农户收入自然也提不上来,一个工业发达的沿边城镇,土地也应该最大化发挥价值。土是农民的命根,种植业并非立竿见影的产业,但辛苦劳作始终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工业之外,农产业的发展也追赶上来,两驾马车并驾齐驱,给贫困者雪中送炭,给富有者锦上添花。


>>>>>>>>>>


旧作重温:1985年版“黔边行”


《茂兰山区的上海人——记荔波县立化乡中心小学校长李永华》刊于1985年6月1日《贵州日报》1版



茂兰山区的上海人

——记荔波县立化乡中心小学校长李永华


蒙应富


在黔桂交界的茂兰山区,我们遇到好几个当年下乡到荔波县插队的上海知青。他们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布依、水、苗、瑶杂居的茂兰山区工作。如今花开花落已十年。他们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曲美丽动人的。立化乡中心小学校长李永华,便是其中一个。可是那里设了一个戴帽初中班,水家、苗家人民需要他。小李二话没说,行李一提,就踏上了充满希望和理想之路。在那里,他一呆就是两年。后来戴帽初中班并入佳荣小学,他又跟着转到佳荣。直到一九七九年,才调到立化中心小学。谈到这里,小李笑笑说


去年七月,小李被提为中心小学校长,担子更重了。到这所学校就读的有二百一十七个学生,布依、水、瑶等少数民族学生占三率)岗位责任制,把班主任岗位津贴同责任制、奖金挂起钩来,大大地调动了学校老师的积极性。过去立化乡瑶寨村,小孩入学率不高,一般只来六、七个学生。实行岗位责任制后,老师入村寨做工作,一个一个地请他们来上学,现在到学校读书的瑶族小学生已达十多个。立化村一九八四年下半年入学率高达98%,县里已把立化乡列为全县普及教育的乡。现在学校越办越兴旺,教学质量已迅速赶上区里其它先进小学,同洞塘、茂兰完小形成鼎足之势。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的高潮,正在这里勃勃兴起。我们愿李永华老师所从事的事业,象她自己的名字一样,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山乡,永放光华!


新黔边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链接


策划人语 | 李缨:写在“新黔边行”开栏之际


新黔边行① 水城县营盘乡:坐着火车去卖菜 开车进山买桃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② 水城县磋播村: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的网红支书徐祥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③ 盘州市鲁番村:从灰扑扑煤矿产业到循环起来的“牛”经济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④ 镇远县羊坪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托起致富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⑤ 镇远县羊坪镇:移民生活向前“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⑥ 天柱县瓮洞镇:清水江畔一个木商世家亲历的产业更迭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⑦ 天柱县白市镇:从兴趣到产业,致富能手编织养殖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⑧ 锦屏县令冲村:完善基础设施 点亮“无障碍”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⑨ 锦屏县乌坡村:“两不愁 三保障” 滋养群众好日子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⑩ 黎平县龙额镇:返乡侗族青年的创业之路和乡土记录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⑪ 黎平县龙额镇:两代人共守乡土文化 多形式传承侗乡民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⑫ 黎平县滚大村:海拔最低处 种下致富树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⑬ 黎平县培利寨:山上有个“芦笙寨” 专业比响20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⑭ 从江县乌英苗寨:一个苗寨 两省共管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⑮ 从江县乌英苗寨:深山里,传来朗朗书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⑯ 荔波县洞塘乡:续红色精神 两代村支书有“先行”之勇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新黔边行⑰ 荔波县立化村:由“黑”变“绿” 产业转型换新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⑱ 荔波县洞流村:转变思想 产业遍地开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栏目策划/李缨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刊头书法/赵刚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