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新黔边行㊹ 册亨县巧马镇:老人和小孩的“后搬迁时代”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0-06-18 22:40 热度:


铺着蓝色绒布的长桌上放了一个大大的蛋糕,桌旁挤满了小孩,甚至有一部分需要坐到第二排去,每个人头上都顶着一个纸做的“皇冠”,是过生日的人才有的“特殊礼遇”。巧马镇中心学校四年级的杨罗金和六年级的韦贞梅第一次过这么盛大的生日,参加他们生日聚会的小朋友并不是全都认识,但现场温馨又热闹的氛围让所有人很快熟悉亲近起来。


不久前,巧马镇纳贤组的韦显梅和孔屯村田坝组的李光明也曾带上了这纸做的“皇冠”,他们戴上这新奇的“玩意儿”时甚至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这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第一次在这种看起来像“哄小孩”的仪式上成了主角,在大家的祝福声中乐开了怀。


崭新的巧马镇中心学校


在巧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辽和镇中心学校校长陆向仕的印象中,不少村里的孩子过去见到陌生人总会躲在家长身后,偷偷伸出半个脑袋打量着对方,老人也总是一脸严肃,眼里满是不安和防备,这种其乐融融的景象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每个月举办几次的集体生日成了搬迁户之间的“粘合剂”。


搬到集镇上,杨罗金和韦贞梅也随着各自以前村小的老师来到镇中心学校读书。操场比过去大好几倍,教学楼也高了许多层,小学到初中一共9个年级,每个班都有几十个学生,每次开校会他们都会淹没在乌泱泱的人群中。一开始,他们眼中的害怕并未消失,那些原本就在镇上读书的小孩似乎见惯了世面,对这宽阔的操场、高大的楼房表现得习以为常,相比起来,自己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显得有些大惊小怪。


银发课堂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和娱乐的场所


好在有以前村小的老师当他们的“庇护所”,虽然老师们被分到了不同的学科,不再像以前一样一个人上好几门课,但他们总还是出现在自己身边嘘寒问暖,校长陆向仕说这是学校提出的硬性要求,每个村小的老师必须对自己以前的学生跟踪观察至少半年,带着他们培养新的学习习惯,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之中。


除了熟悉的村小老师,其他老师也无处不在。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后,杨罗金和韦贞梅都会在老师的组织下来到离学校不远的青春课堂,老师们给他们开设了“四点半课堂”,他们需要在这里花上更多时间把之前没赶上的课程补上。学校的成长课堂也很有意思,心理辅导老师带着他们玩一些有趣的活动,每周还能看电影。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施齐备


巧马镇中心学校的前身是铁五纳贤希望学校,兴建于1997年,当时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并没有比村小好多少,学校里只有一栋教学楼,宿舍常年受潮,墙上全是黑乎乎的霉斑,全校只有7名教师和126名学生。2003年原巧马林场子弟学校并入这里,2005年正式更名为册亨县巧马镇中心学校,直到2007年开始才村小和村里的教学点陆续并入。如今,孩子们学习的校舍和玩耍的操场都是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时兴建起来的,孩子们有了独立的食堂和少年宫。


杨罗金和韦贞梅慢慢适应了学校的生活,韦显梅和李光明在镇上也找到“老有所乐”的感觉。


巧马镇中心学校为孩子们开设排球课


青春课堂附近就是银发课堂,教室的墙上贴着一排当地传统手工艺人的照片,和孩子们的“四点半课堂”一样,老人们也有一个“八点半课堂”,手艺人们常在此开课教授手艺,从草编的小玩意儿,到布依戏和布依八音等传统艺术,既能消磨时间,又能学到传统技艺。


他们也不用再担心看病的问题。镇上组建起了家庭医生团队,县人民医院的主治医师,镇上卫生院的医生、护士和主管医师,还有以前村卫生室的村医搭配出三级诊疗服务的结构,给大家提供大部分免费的医疗服务,他们有什么慢性病、既往医疗史和疾病史全都记录在档案里,小孩接种疫苗也不用再跑到大老远的地方,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

  

巧马镇中心学校的感恩墙


在巧马镇中心学校的会议室里有两面墙,一面叫“感恩墙”,墙上贴着学校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对比之强烈让人感到惊讶;另一面名为“荣誉墙”,墙壁被闪着金光的奖牌、奖状和奖杯占满,蔚为壮观,这些荣誉大多是学生们在球场上打拼出来的。校长陆向仕很懂得“另辟蹊径”:“即然教学质量暂时还不能和县里和州里的其他学校比,那就发展体育,我们的孩子在州里举办的足球联赛上获得过很多奖项,第一届比赛就拿了冠军!有不少学生还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州里拔尖的高中。”说起学校的办学特色,陆向仕的笑脸上明显流露出自豪。


巧马镇中心学校的荣誉墙


在巧马镇的学校、卫生服务中心、银发课堂和青春课堂里参观,镇长朱辽不止一次感叹:“以前有的老人最远可能只去过册亨,有的甚至连蛋糕都没吃过,那些孩子以前都躲在家长背后,现在终于不一样了,老年生活多姿多彩,孩子们的眼睛里也有了灵气,会主动叫  ‘老师好’了。”解决养老即是解决历史遗留的贫困问题,解决教育即是阻断了代际贫困传递,生产上这两类人并非主力,生活上他们却是影响社会安定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搬迁后的生活到底好不好?答案已经在他们闪烁着光芒的眼中。


>>>>>>>>>>


旧作重温:1985年版“黔边行”


册亨医疗工作一瞥 巧马区医院 入夜漆黑一团,病人吃霉药 各乡卫生所 大多名存实亡,患者在家挨》刊于1985年9月5日《贵州日报》1版




册亨医疗工作一瞥

巧马区医院 入夜漆黑一团,病人吃霉药

各乡卫生所 大多名存实亡,患者在家挨


蒙应富


册亨县是我省十个边远穷县之一,全县十六万多人口, 只有医务人员二百二十 三人,病床一百五十张,实在少得可怜。县城医疗条件还稍好一点,在山区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则是太严重了。


七月十五日,记者访问了巧马区的一些干部群众,他们无不为农村的缺医少药迭声叫苦。巧马区设有一所区医院,有医务人员十人。医院里药品少, 医生只能开方拿药, 没有别的确诊手段。加上领导无力,医院处于瘫痪状态,群众看病难上难。今年四月,板坝乡有二十多人,走了 七、八十里山路,到医院作计划生育手术。区委书记、秘书四处找人,院长王顶国在 家喊不应,医务人员一个推一个,服务态度差极了。记者在上班时间专门到医院去走了一趟, 门诊部静悄悄的。两个值班医生在门口同其他人打康乐球,院长躺在家里看报纸。住院部里, 区所在地巴金乡丫他村的一位布依族妇女在住院,却很少有人问津。有一次给病人输液, 医生把针插好就走了,液输完了也不来看。还是同病房的病人去喊了才来。维生素B6发酵了,医生照样开给病人吃。病房没有开水供应,饭菜要由患者自己家里送来。电灯泡坏了也无人管,一到晚上,漆黑一团。


区医院如此,乡下医院可想而知。巧马区下属七个乡,尽管乡乡都有卫生所,但大多名存实亡。有的卫生所连红药水、 绿霉素、土霉素一类常用药都没有,如何给群众防病治病?农民一旦有病,要不在家挨着;要不请人抬下山,过河到广西去看。今年六月,板街乡海子村大寨组有布依族夫妇二人,背个小孩走三十里到乡卫生所看病,所里没人看,只好流着眼泪背回家去。册亨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情况, 并不只巧马一个区。州疟防小组的同志告诉记者,秧坝区碧佑乡的秧干村, 由于缺医少药和无钱治病,从一九八三年到现在,村里就死了八个青壮年人。今年四月, 他们亲眼看 到一个十九岁的布依小伙,无钱到医院治病,躺在床上等死的惨景。后来县医务部门下去实行免费治疗,才给他治好病,保全了一条生命。在最边远的双江区,不少布依族农村无医无药又无钱,只有请鬼师来“打老么”……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为此,县里曾举办县卫生学校,先后办了不脱产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班二期七十 多 人。后又改为一年半的学制, 招收学生三十多名。他们学成回到农村,对推动农村的医疗事业、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起了一定的作用。可惜县里财力紧张,今年学校停办了。现在如何解决民族地区缺医少药还是个大问题。


>>>>>>>>>>


新黔边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链接


策划人语 | 李缨:写在“新黔边行”开栏之际


新黔边行① 水城县营盘乡:坐着火车去卖菜 开车进山买桃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② 水城县磋播村: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的网红支书徐祥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③ 盘州市鲁番村:从灰扑扑煤矿产业到循环起来的“牛”经济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④ 镇远县羊坪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托起致富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⑤ 镇远县羊坪镇:移民生活向前“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⑥ 天柱县瓮洞镇:清水江畔一个木商世家亲历的产业更迭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⑦ 天柱县白市镇:从兴趣到产业,致富能手编织养殖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⑧ 锦屏县令冲村:完善基础设施 点亮“无障碍”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⑨ 锦屏县乌坡村:“两不愁 三保障” 滋养群众好日子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⑩ 黎平县龙额镇:返乡侗族青年的创业之路和乡土记录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⑪ 黎平县龙额镇:两代人共守乡土文化 多形式传承侗乡民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⑫ 黎平县滚大村:海拔最低处 种下致富树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⑬ 黎平县培利寨:山上有个“芦笙寨” 专业比响20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⑭ 从江县乌英苗寨:一个苗寨 两省共管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⑮ 从江县乌英苗寨:深山里,传来朗朗书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⑯ 荔波县洞塘乡:续红色精神 两代村支书有“先行”之勇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新黔边行⑰ 荔波县立化村:由“黑”变“绿” 产业转型换新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


新黔边行⑱ 荔波县洞流村:转变思想 产业遍地开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⑲ 独山县麻尾镇:工业之外农业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⑳ 独山县南门村:甜蜜罗汉果开启何与开家致富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㉑ 平塘县甲茶镇:天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㉒ 平塘县鼠场片区:水!水!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㉓ 平塘县克度镇:“天眼”之下,为星星让道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㉔ 罗甸县桃园新村:人面桃花分外红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㉕ 玉屏自治县大湾村:云上村庄人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㉖ 玉屏自治县县铁家溪村:高山密林藏有铁汉柔情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㉗ 碧江区滑石乡:“赔本”大米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㉘ 碧江区云场坪镇:让因病致贫家庭重燃希望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㉙ 碧江区云场坪镇:湖南姑娘贵州媳妇杨霞的矿区乡愁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㉚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三省协作 “边城”蜕变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㉛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养殖带种植,奔富在路上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㉜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94岁老人侯明扬的小人生与大历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㉝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一条寻常小路与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㉞ 毕节市七星关区:跨越山海,挂职副区长袁旭挥动“荔湾节拍”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㉟ 赫章县哲庄镇:读书改变命运,贫困家庭走出4个大学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㊱ 赫章县哲庄镇:阿穴村酒厂的前世今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㊲ 威宁自治县沙田社区:乡间“艺术家”宋启雄与一个村庄的审美意识觉醒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㊳ 威宁自治县大寨社区:种花人张恩强的“花”样人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㊴ 望谟县蔗香镇:红水河畔瓜果飘香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㊵ 望谟县蔗香镇:“寨老”刘享泰的水上“生意经”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㊶ 望谟县蔗香镇:3000亩青柠的承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㊷ 册亨县巧马镇:巧合图书馆来了个江西馆长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㊸ 册亨县巧马镇:一万村民下山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栏目策划/李缨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刊头书法/赵刚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