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新黔边行㊽ 兴义市则戎镇:土芭蕉酿出洋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0-06-26 22:40 热度:


在兴义市祥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前,则戎镇长冲村村民们已经在产业转型的路上栽了好几个跟头。种过李子、种过青椒,但受困于薄弱的基础建设,种植技术和产品销量都不算好,搞得人灰心丧气。


说来也奇怪,当地人种这种那,唯独没把眼光放在村里处处可见的土芭蕉上。大概是这土芭蕉实在太普通,人们甚至无法说清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在长冲村的大山里扎下根的,平时也像一个懂事的乖孩子一样,既无病虫害,又耐旱、耐涝,还能忍受当地石头遍布的贫瘠土地,这个“不会哭的娃儿”反倒被忽略了存在,唯一一次“高光时刻”就是2011年,兴义市万峰湖景区作为全省第六届旅发大会举办地迎来无数游客,土芭蕉作为当地特产在景区颇受欢迎,给人们带来不少收入。


2014年合作社成立,村支书郭万坤组织群众会讨论又一次产业转型,人们受到前几次的打击已经有些懒洋洋了,郭万坤眼见大家都没了思路,镇里和市里提出的几条路子又都走不通,心急之下反倒逼出逆向思维:过去是政府决策,群众执行,这次不如让群众自己来选。


长冲村村支书郭万坤


“种芭蕉啊!旅发大会上卖得那么好,其他地方还不一定有哦。”这个想法一提出来,立刻得到众人应和,土芭蕉与长冲村人共生了不知多少年,这次终于站到了“C位”。


郭万坤是退伍军人,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做起事来说一不二,想到什么点子马上开干,当即决定全村大力发展土芭蕉产业,当年就种下了3000亩,又争取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单位宁波市的支持种下1000多亩,陆陆续续有些零散农户也开始种植,一年时间,长冲村就有了6000多亩土芭蕉林,那些乱石遍布的土地都铺上了大片大片的绿色。


长冲村虽然土质不算好,地也被山坡分割得零零散散,但土芭蕉适应性极强,不仅长势良好,还对石漠化有所改善,第二年,当地扶贫办搞“回头看”工作来到长冲村,看到“以前的山旮旯,变成今天的大氧吧”,又拨付一笔资金带动附近两个情况类似的村共同发展,一口气又种下5000多亩。


当地大规模种植土芭蕉


遗憾的是,这种热火朝天的兴奋劲并没持续多久,问题就在销售时暴露出来。


土芭蕉始终是一种野生水果,果酸味较粉蕉类更浓,即使钾含量等营养成分更高,短时间内也很难获得所有人的青睐,11000多亩土芭蕉林收来鲜果堆积成山,一开始还能以10元一公斤的价格销售,后来慢慢降到6元,最后1元钱一公斤都没人买。


原本是全村的希望,如今大部分却烂在地里,郭万坤这个硬汉也欲哭无泪,“是自己太冲动妄下判断了?这条路还能继续走吗?”他不愿去看那些腐烂变黑的香蕉,默默度过了好几个无眠之夜。


郭万坤坚信一个道理:逼到绝路才能出思路。当初找不到产业时不也逼出了种土芭蕉的路子吗?才一年,怎么也得再挣扎一下。既然市场对鲜果的接受度有限,那就在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说来也巧,他遇到了长冲村芭蕉产业的第一个贵人——贵州醇酒厂原厂长、兴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鄢文松。这个兴义市出了名的白酒经营“怪才”,当年把”贵州醇”从一个资不抵债的小酒厂盘活成为利税超亿元的国家大一型企业,他给郭万坤出了个“险招”:酿酒。


祥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研发的芭蕉果酒


不是贵州盛产的粮食酿造的白酒,而是用土芭蕉酿制的水果酒。葡萄酒、苹果醋市场上十分常见,但土芭蕉酒是什么?市场上从未有过先例,只在某些地区的农村有人用土法酿制过,市场能否接受?工艺是否复杂?需要多少投入?这些都是这一招的风险所在。即使考虑过以上所有问题,郭万坤还是想试一试,万一真能出奇制胜呢?


遭遇那次“芭蕉滑铁卢”之后,郭万坤依然鼓励村民继续种植土芭蕉,让大家用废弃的芭蕉枝干来喂牛,多发展一项产业,同时也计划做芭蕉片等深加工提升土芭蕉的产品价值,唯独酿芭蕉酒这件事没有大规模地开干。


酿酒他一窍不通,全靠鄢文松来摸索,起步十分艰难,不过幸运之神很快又一次眷顾了他。


用于酿酒的专业设备


郭万坤在万峰湖边开了个农家乐,2015年时有两个来旅游的老人在他的饭馆里就餐,两人席间的一番关于果酒酿造的谈话钻到郭万坤的耳朵里,正在每天为土芭蕉酒发愁的他,对“果酒”二字异常敏感,顾不上客套和礼仪,他搬张凳子就坐了过去,试着打探这果酒酿造的秘诀。


“凡是含糖、含淀粉的东西都能发酵酒,如果酿不成那就是技术不到位,要么就是里面有什么元素含量不够。”其中一个老人下了判断,交流中,郭万坤得知这位老人从仁怀来,是当地酒厂专门酿制葡萄酒的专家,而另一位则来自香港,也是酒行业的专家。他简直大喜过望,一口气把长冲村这两年大规模种植土芭蕉的热情和遭遇市场困境的辛酸倾倒而出,听得两位老人十分动容,最终答应作为技术支持参与到土芭蕉酒的研发中。


漫长的征途开始了,无数次试验、调试口感,土芭蕉酒终于出炉,但创业何其艰辛?解决了技术问题的郭万坤又迎来新的问题——食品生产许可证。


原本只是走正常流程便能完成的事,却让郭万坤折腾了好几年,问题就出在土芭蕉酒这个产品本身。不是酒的品质不好,国家也鼓励开发低度的果酒,但唯独土芭蕉酒在过去国内市场中没有先例,没有先例就没有标准作为依据,对酒的检测也没有数据能作为对照。也就是说,长冲村的土芭蕉酒是全国第一款。


酒厂内灌装成品的流水线


拿下这样的“全国第一”,让郭万坤不知该哭还是该笑,送去检验时,按照葡萄酒的酿造标准,这款酒符合所有要求,但严谨地来看,它又不能以葡萄酒标准来评定。贵州省卫生厅作为长冲村的定点帮扶单位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他们联系贵州大学的相关教授进行指导,得知需有至少5名国家级专家进行品评和定标,才能进行最终的认证。


眼看胜券在握,郭万坤马不停蹄开始布局大规模生产,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


长冲村虽处在大山之间,却走出了不少成功的企业家,2018年11月在村里建起土芭蕉仓储中心后,郭万坤把几个做污水处理、建筑等行业的企业家请了回来,共商发展土芭蕉酒产业大计。郭万坤一点也不担心钱的问题,他知道几位企业家一直心系家乡,多少都会出力。他想得很长远,很早就确定了合作社“33211”的模式,即30%收益归投资人;30%归参与群众;20%归专业团队;1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多功能和多功能农业;最后的10%则是为将来打算,下一步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需要为政策兜底的群众留一些钱照顾他们的生活。1100万元资金很快筹措到手,土芭蕉酒产业的轮廓更加清晰了。


土陶罐里装满了果酒


在各方努力之下,长冲村的土芭蕉酒终于在2019年12月获得SC认证(食品生产许可证),获准上市。2020年1月1日,包装完成正式推向市场,1月7日,郭万坤带着这新生婴儿般的果酒前往宁波余姚农产品交流会,特地向帮扶单位面对面地推荐这款新产品。


过去几年里,合作社以2元一公斤的价格向农户保底收购土芭蕉,带动的150多户精准贫困户中,有8户种植大户已经买上了小汽车,如今土芭蕉酒如愿以偿推向市场,郭万坤也开始下一步的规划定位,将瞄准中高端市场进行推荐,同时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的平台、电商平台以及当地政府主推产品等渠道一步步拓宽市场。


郭万坤脑海中的蓝图可不止一个酒厂这么简单,“等土芭蕉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就依托芭蕉经济带动旅游业态发展,长冲村有63多户住在窝凼里的人家,可以打造一湾一风景、一寨一特色,带游客走山路、唱山歌、吃山珍、住山洞,甚至还能在山洞里搞点咖啡、红酒这些洋玩意。”和郭万坤聊了一个多小时,他依然精力充沛,说起对未来的构想更是充满激情。


历尽千辛万苦芭蕉果酒终于上市


喝了几壶茶,又品了两口酒,他提议带我们去厂房里参观。郭万坤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让人有点跟不上,他退伍就回到村里当村干部,和他同期退伍的战友,有人把企业干得风生水起,也有人早就身居高位,唯独他回到村里一干几十年。


看着他匆匆的背影,我突然想起采访中他提到刚当村干部时修路的事。那时他申请到10多万元,带着村民修了18公里多的路,没有人会爆破,他竟自己去学,担下了最危险的爆破工作,当他们修通了一条500米的通户路时,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从屋里走出来对他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感谢你咯。”这句话竟深深地刻在郭万坤的脑子里,许多年后依然清晰,那时他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这辈子就在村里哪儿也不去。


>>>>>>>>>>


旧作重温:1985年版“黔边行”


多种经营潜力大 加工富了边寨人——在兴义县与云南接壤的薅子冲所见》刊于1985年9月27日《贵州日报》1版




多种经营潜力大 加工富了边寨人

有兴义县威舍乡下德赫村的一个偏僻山寨:“你们打省城老远的来,难得走一趟啊——一颗不剩地谈了起来。他说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深入边远山寨,他们那里也搞起了责任制。近几年,群众因地制宜,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搞多种经营。六十七户人家,家家种植芭蕉芋。还自己集资买了十五台制粉机,加工淀粉、粉条。过去不起眼,卖三分钱一斤没人要的芋头,加工成淀粉、粉条后,远销云南昆明、富源等地,不仅满足了市场需要,而且实现了加工增值,增加了群众收入。去年薅子冲两个村民组,销往外地的芭蕉芋淀粉、粉砣就达二十多万斤,收入达五万多元。仅芭蕉芋加工出售一项,年纯收入千元以上的户数就占现在大家你追我赶齐奔富,日子红火得很哪!


>>>>>>>>>>


新黔边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链接


策划人语 | 李缨:写在“新黔边行”开栏之际


新黔边行① 水城县营盘乡:坐着火车去卖菜 开车进山买桃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② 水城县磋播村: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的网红支书徐祥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③ 盘州市鲁番村:从灰扑扑煤矿产业到循环起来的“牛”经济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④ 镇远县羊坪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托起致富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⑤ 镇远县羊坪镇:移民生活向前“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⑥ 天柱县瓮洞镇:清水江畔一个木商世家亲历的产业更迭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⑦ 天柱县白市镇:从兴趣到产业,致富能手编织养殖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⑧ 锦屏县令冲村:完善基础设施 点亮“无障碍”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⑨ 锦屏县乌坡村:“两不愁 三保障” 滋养群众好日子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⑩ 黎平县龙额镇:返乡侗族青年的创业之路和乡土记录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⑪ 黎平县龙额镇:两代人共守乡土文化 多形式传承侗乡民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⑫ 黎平县滚大村:海拔最低处 种下致富树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⑬ 黎平县培利寨:山上有个“芦笙寨” 专业比响20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⑭ 从江县乌英苗寨:一个苗寨 两省共管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⑮ 从江县乌英苗寨:深山里,传来朗朗书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⑯ 荔波县洞塘乡:续红色精神 两代村支书有“先行”之勇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新黔边行⑰ 荔波县立化村:由“黑”变“绿” 产业转型换新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


新黔边行⑱ 荔波县洞流村:转变思想 产业遍地开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⑲ 独山县麻尾镇:工业之外农业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⑳ 独山县南门村:甜蜜罗汉果开启何与开家致富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㉑ 平塘县甲茶镇:天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㉒ 平塘县鼠场片区:水!水!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㉓ 平塘县克度镇:“天眼”之下,为星星让道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㉔ 罗甸县桃园新村:人面桃花分外红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㉕ 玉屏自治县大湾村:云上村庄人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㉖ 玉屏自治县县铁家溪村:高山密林藏有铁汉柔情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㉗ 碧江区滑石乡:“赔本”大米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㉘ 碧江区云场坪镇:让因病致贫家庭重燃希望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㉙ 碧江区云场坪镇:湖南姑娘贵州媳妇杨霞的矿区乡愁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㉚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三省协作 “边城”蜕变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㉛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养殖带种植,奔富在路上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㉜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94岁老人侯明扬的小人生与大历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㉝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一条寻常小路与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㉞ 毕节市七星关区:跨越山海,挂职副区长袁旭挥动“荔湾节拍”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㉟ 赫章县哲庄镇:读书改变命运,贫困家庭走出4个大学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㊱ 赫章县哲庄镇:阿穴村酒厂的前世今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㊲ 威宁自治县沙田社区:乡间“艺术家”宋启雄与一个村庄的审美意识觉醒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㊳ 威宁自治县大寨社区:种花人张恩强的“花”样人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㊴ 望谟县蔗香镇:红水河畔瓜果飘香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㊵ 望谟县蔗香镇:“寨老”刘享泰的水上“生意经”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㊶ 望谟县蔗香镇:3000亩青柠的承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㊷ 册亨县巧马镇:巧合图书馆来了个江西馆长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㊸ 册亨县巧马镇:一万村民下山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㊹ 册亨县巧马镇:老人和小孩的“后搬迁时代”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㊺ 安龙县万峰湖镇:渔民转产上岸,探绿色生态致富新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㊻ 安龙县万峰湖镇:大户带小户,弹起“枇杷”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㊼ 安龙县万峰湖镇:在石缝里种“金条”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栏目策划/李缨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刊头书法/赵刚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