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新黔边行(54)习水县黔沿村:告别悬崖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0-07-04 22:30 热度:


“这里美吧?往山里走风景更好,里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范围,全是你意想不到的美景。”同行的老师一句话勾起了我的兴趣。


“我劝你还是不要上去了,通往碓窝坪的路太危险,全是陡峭的山路,还有悬崖,车根本进不去,我们都要爬一个多小时。”听说我想去碓窝坪看看,黔沿村第一书记夏太永立刻拒绝,毫无商量的余地。


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让我更对这个地方心生好奇。这山里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也有让人举步维艰的险境,对旅行者而言,它是蒙着原始面纱的世外仙境,对身居之中的人而言,它又是阻断现代文明的人生壁垒。


黔沿村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美景 夏太永供图


“而且现在碓窝坪的村民都已经整组搬迁了,你要是想知道那里的情况,可以去问问搬出来的人。”既然不能进山一探究竟,那也只好跟着夏太永到土城镇上的移民搬迁社区听听当地人的说法。


韩其国有些局促,每说一句话都要试探性地向夏太永看上两眼,似乎怕过去在山里近乎“原始”的生活让大家丢了面子,夏太永看出了他的心思:“你就把实际情况原原本本地给记者说说。”


“大集体的时候,我们去土城赶场至少要花3天,一年到头出门的时间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夏太永稍稍放松了些,打开了话匣子。


保护区内修了盘山公路但无法通向碓窝坪 夏太永供图


黔沿村六组又叫做碓窝坪,全组人深居于大山之中,通往集镇的路有两条,一条要绕道临近的四川省古蔺县,路途十分遥远,另一条则是村民们长年累月在山林和悬崖之间踩出的小路。走这条小路就像是在探险,山路陡峭崎岖,最令人胆寒的是其中很多地方甚至不能称之为“路”:裸露的岩石之下是另一块更突出的岩石,自然形成一条不到一米宽的通道,旁边就是万丈深渊,人只能贴着岩壁小心前行;有的地方连路都没有,人们用石块垒成能撑住半个脚掌的阶梯,用手扣住沿壁凸起的石块才能踩着阶梯勉强通过;有的地方要经过小河,人们从山上砍来树木搭出简易小桥,每次大雨河里涨水就会把木头冲走,过去那些年里不知重新搭过多少次。


通往外界的路途遥远而危险,碓窝坪的人们没有大事都不会出门,好在山里土地不少,种上粮食和蔬菜勉强能过上自给自足的日子,孩子读书靠教学点的一个老师教授,2000年后学校合并,那个老师也再也没出现过,人们便只能进城租房,或是寄宿在镇上的亲戚家。


人们都是走着这样的山路走上碓窝坪 夏太永供图


碓窝坪很长一段时间里不通电,好不容易到了1997年,从四川省古蔺县那边牵来电线,接上之后灯还是亮不起来,才知道没有变压器只牵电线根本无法让这里的人家在夜里见到光明。直到2007年农网改造,才终于从下面的小坝区牵来高压电,整组年轻人全体出动,绕道古蔺,折腾了很久才把沉重的水泥电杆抬上山。在外界的家庭已经不缺各类家电的时代,打米机还只是碓窝坪的人家里唯一需要用电的机器。


一代又一代,碓窝坪渐渐留不住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年轻人们陆陆续续选择离开外出闯荡,家里有老人的还偶尔回来看看,家里没有老人的,不管过得好不好都不愿再回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大山里,人们渐渐搬走,碓窝坪就更冷清了,到了2000年后,这里剩下的几十位,几乎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


通往碓窝坪的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 夏太永供图


韩其国已经习惯了这种自给自足的日子,他觉得这辈子就这么与大山相依也并没什么不好,但这平静在2016年时还是被打破。土城镇和黔沿村的干部一起爬了两个小时的山来到碓窝坪,这些汗流浃背的干部们见到村民的第一句话就是:“搬家。”


“搬家?搬到哪里去?搬出去怎么生活?我的土地怎么办?”这些问题几乎是所有碓窝坪人的第一反应。“搬到镇上的安置社区,土地我们会统一帮你们种上东西,到时候你们可以收了去卖,换来的钱一定能保证你们的生活。”干部们一一解答。


韩其国和其他村民一样,虽然听起来处处都有保障,可真要离开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心里还是有说不出来的不安。他记得干部们前前后后来了好几次,一次次劝说让他终归是动了心,或许换一种活法试试看呢?


土城镇新阳安置点基础设施齐全


在搬与不搬的矛盾中纠结,韩其国最终还是和其他村民一样整体搬了出去,虽然迎接他们的是无数个未知甚至挑战,这未知和挑战又让人莫名感到有些恐惧,但整洁的楼房,平坦的街道还是令人心生向往。


到了土城镇新阳安置点的新家,韩其国一家三口住进了新房,干部们还给他们家送来电视机等基本的电器,他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适应新生活。


韩其国在自己的新家


生活转变来得太快,让韩其国有点缓不过神,有时走在宽敞的街道上,他反而会怀念老家那危险重重的大山,这里有太多陌生人,也有太多新的规则,如何与这个新的环境相处,他还没有找到方法。


包保干部常来家里串门,日子久了,也打消了韩其国心中的顾虑。他们一家很快步入人生的新阶段,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之下,他的妻子在四渡赤水培训学院当保洁员,每个月能领到一份工资,给家里多了一份补贴。而韩其国则不时回到山里,并非为了怀念过去的日子,而是去看看政府帮他种下的大树茶,这两年,他又在保护区里养了四五桶生态岩蜂蜜,这种品质特殊的岩蜂蜜价格昂贵,每公斤能买100元,去年收了20多公斤,让他挣了2000多元。韩其国对生活越发热情,今年,他种下花椒树,又能给家里增加一项收入。


韩其国家挂着旧居和新屋的对比照片


连着故土的那条路至今依然十分危险,悬崖峭壁上根本无法修路,这也是他们整组搬迁的重要原因。韩其国搬走之后,就只在收茶或蜂蜜的时候回去,他听说现在时常往返在那条路上的人不再是当地村民,而是镇里和村里的干部,去给搬迁户测量房屋、去给尚未搬走的零星几户做工作……


>>>>>>>>>>


旧作重温:1985年版“黔边行”


早先再穷不出门 而今竞渡赤水河——赤水河畔隆兴区今日真兴隆》刊于1985年6月25日《贵州日报》1版




早先再穷不出门  而今竞渡赤水河

41%,农业内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正在趋向合理。


煤炭资源丰富,酿酒条件特好、位于赤水河畔好搞水运,是隆兴区的三大优势。但是多年来受”(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再穷也不出门万事不求人跨过赤水河去到目前止,全区共引进外资一百多万元、人才三十多名、技术二十余项,同时与省外五十几个厂家、单位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产品联系,还派出三百多个农民推销员、采购员、信息员长期在外活动。这股,使许多不景气的乡镇企业焕发生机。记者访问了农民联办的胜利酒厂,厂长刘德金隆胜大粬问世不久,已受到多方好评,销路不错。


隆兴区各级党政组织在管理中,很善于引导农民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他们首先建了一批主要企业,继而办了为这些企业服务的小企业,小的靠大的生存,大的靠小的促进,形成的生动局面。你看“‘龙头


>>>>>>>>>>


新黔边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链接


策划人语 | 李缨:写在“新黔边行”开栏之际


新黔边行① 水城县营盘乡:坐着火车去卖菜 开车进山买桃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② 水城县磋播村: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的网红支书徐祥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③ 盘州市鲁番村:从灰扑扑煤矿产业到循环起来的“牛”经济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④ 镇远县羊坪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托起致富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⑤ 镇远县羊坪镇:移民生活向前“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⑥ 天柱县瓮洞镇:清水江畔一个木商世家亲历的产业更迭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⑦ 天柱县白市镇:从兴趣到产业,致富能手编织养殖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⑧ 锦屏县令冲村:完善基础设施 点亮“无障碍”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⑨ 锦屏县乌坡村:“两不愁 三保障” 滋养群众好日子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⑩ 黎平县龙额镇:返乡侗族青年的创业之路和乡土记录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⑪ 黎平县龙额镇:两代人共守乡土文化 多形式传承侗乡民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⑫ 黎平县滚大村:海拔最低处 种下致富树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⑬ 黎平县培利寨:山上有个“芦笙寨” 专业比响20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⑭ 从江县乌英苗寨:一个苗寨 两省共管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⑮ 从江县乌英苗寨:深山里,传来朗朗书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⑯ 荔波县洞塘乡:续红色精神 两代村支书有“先行”之勇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新黔边行⑰ 荔波县立化村:由“黑”变“绿” 产业转型换新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


新黔边行⑱ 荔波县洞流村:转变思想 产业遍地开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⑲ 独山县麻尾镇:工业之外农业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⑳ 独山县南门村:甜蜜罗汉果开启何与开家致富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㉑ 平塘县甲茶镇:天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㉒ 平塘县鼠场片区:水!水!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㉓ 平塘县克度镇:“天眼”之下,为星星让道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㉔ 罗甸县桃园新村:人面桃花分外红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㉕ 玉屏自治县大湾村:云上村庄人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㉖ 玉屏自治县县铁家溪村:高山密林藏有铁汉柔情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㉗ 碧江区滑石乡:“赔本”大米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㉘ 碧江区云场坪镇:让因病致贫家庭重燃希望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㉙ 碧江区云场坪镇:湖南姑娘贵州媳妇杨霞的矿区乡愁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㉚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三省协作 “边城”蜕变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㉛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养殖带种植,奔富在路上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㉜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94岁老人侯明扬的小人生与大历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㉝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一条寻常小路与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㉞ 毕节市七星关区:跨越山海,挂职副区长袁旭挥动“荔湾节拍”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㉟ 赫章县哲庄镇:读书改变命运,贫困家庭走出4个大学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㊱ 赫章县哲庄镇:阿穴村酒厂的前世今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㊲ 威宁自治县沙田社区:乡间“艺术家”宋启雄与一个村庄的审美意识觉醒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㊳ 威宁自治县大寨社区:种花人张恩强的“花”样人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㊴ 望谟县蔗香镇:红水河畔瓜果飘香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㊵ 望谟县蔗香镇:“寨老”刘享泰的水上“生意经”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㊶ 望谟县蔗香镇:3000亩青柠的承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㊷ 册亨县巧马镇:巧合图书馆来了个江西馆长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㊸ 册亨县巧马镇:一万村民下山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㊹ 册亨县巧马镇:老人和小孩的“后搬迁时代”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㊺ 安龙县万峰湖镇:渔民转产上岸,探绿色生态致富新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㊻ 安龙县万峰湖镇:大户带小户,弹起“枇杷”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㊼ 安龙县万峰湖镇:在石缝里种“金条”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㊽ 兴义市则戎镇:土芭蕉酿出洋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㊾ 桐梓县:“拼命三郎”令狐克文千方百计保农民工就业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㊿ 桐梓县:一个产销中心串联黔沪渝三大市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1) 桐梓县:“90后”全职妈妈变身天麻种植大户,助力乡村女性脱贫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2)桐梓县:“穷小子”闯世界拼出一片天,带回一家鞋厂反哺乡梓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3)习水县黔沿村:一位伟大的农村父亲,一视同仁把5个子女培养成大学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栏目策划/李缨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刊头书法/赵刚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