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方寸之地可做大文章——遵义市探索“庭院种养工程”发展循环农业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0-07-10 14:36 热度:


7月初,走进桐梓县官仓镇楠木村,山路蜿蜒,群山环抱,一座唤醒乡愁记忆的村落迎面而来:红色的木墙,青色的瓦面,堆放有序的柴禾,煮猪食的土灶……


临近中午,在村民杨贵发家,其母亲项国美,正在清洗从地里挖出来的红薯“洗干净了,剁碎了喂鸡,喂猪吃。喂得好,才长得好,卖个好价钱。”项国美说。


在杨贵发家栅栏围着的庭院里,有数十只鸡、鸭、鹅,旁边的圈舍里,还有大大小小9头猪。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既不见圈舍中遍地粪污,也没有臭味扑鼻。


“对圈舍实行每天一冲洗,产生的粪污流到化粪池,还田后庄稼也长得好。”杨贵发说道。


杨贵发家庭院里的所见所闻,只是今年以来我市探索实施庭院种养工程发展循环农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萌芽”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定于春节过后,就外出务工的人,只能留守在家。


留守在家,没有事干,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全面小康如何实现?


针对严峻就业形势,遵义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深入思考。


这些年,得益于走农旅一体化发展道路,一个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到园区务工,成为产业工人。


然而,土地集中流转后,家里的圈舍、零散的土地,也随之被撂荒、闲置。能否依托这些现有“闲置”的资源,把农家庭院的“方寸地”,变成脱贫致富的“增收园”?


过去在农村,家家户户依靠地里种出来的红薯、洋芋,养几头猪,喂点鸡、鸭、鹅的种养习惯。


在前期摸底调查中,群众普遍反映,结合自身优势,他们愿意利用家里闲置的资源,用来发展特色种养经济。但群众也有顾虑与担忧:资金从何而来?销路如何解决?

 

         “破土”


人民群众有所呼,党委政府有所应


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带来的“加试题”,遵义市以辩证思维,化危为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进一步明确要紧紧围绕脱贫和增收这两条主线,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大力推进庭院种养工程,助农增收,巩固脱贫成效,探索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今年5月,遵义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庭院种养工程,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随后,遵义市推进庭院种养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大力推进庭院种养工程的文件。


市委、市政府明确,利用农村闲置庭院资源(圈舍、山林、院坝、空地、自留地)等,对农村符合有劳动力、有种养意愿、有种养基础(“三有”)的建档立卡户、边缘户、务工返乡(“三类”)人员户,通过以种带养,带动每户养殖生猪2-5头、家禽50羽左右。


遵义市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科科长周招洪认为,这一份关于庭院种养工程的“顶层设计”,回答了其与过去的庭院散养方式有何不同。


过去,群众靠自发、单打独斗的方式,养殖风险大。现在,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原则引领下,一张庭院种养工程发展“蓝图”渐渐清晰。

采取国有平台公司或龙头企业,统一采购猪苗和保底回收,实现市场产销衔接;利用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村级防疫员等队伍,健全基层防疫体系;由农业农村部门等农技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对镇村企业进行培训;镇村企业有序组织农户进行饲养,协助农户办理猪苗保险,并负责做好饲养监管和技术服务;农户在镇村企业指导下,科学养殖……

这一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之前群众担心的资金、销路等问题;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实现市场线和行政线有机融合。


        政策虽好,但要落到实处,群众才能得实惠。如何将庭院种养工程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细?


遵义市多次召集会议研究部署,明确了各方责任,设计了路线图、时间表。


遵义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遵义市推进庭院种养工程工作专班,抽调3名技术骨干开展庭院种养工程调研、督促,摸排了仔猪、鸡苗来源和仔猪培育场地;出台《遵义市发展庭院养殖畜禽疫病防控工作方案》《遵义市庭院种养工程仔猪组织供应保障方案》《遵义市庭院经济生态家禽鸡苗供应保障方案》;


遵义市金融办召开庭院种养工程保险调度会,积极对接遵辣集团、遵茶集团商讨推进融资工作,起草了《遵义市畜禽养殖保险工作推动方案》;


遵义市扶贫办出台《关于做好建档立卡户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稳定务工的紧急通知》;


遵辣集团和遵茶集团成立工作专班,赴各地开展调研对接,积极与各银行开展融资洽谈……全市上下坚持“一盘棋”,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发动6826农户户(建档立卡户6260户),养殖生猪15013头;发动1665户(建档立卡户1278户)养殖家禽65527羽。

 


           “开花”


桐梓县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原则,在官仓镇开展示范试点,一户投放1—5头猪,并结合实际情况配套发展牛、羊、禽、蜂、果蔬、中药材、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广“猪+N”发展模式。


在品种选择中,抗病率高、市场行情好,且本地有六七家育种场的黔北黑猪,成为桐梓县首选。目前,桐梓县首批3000余头猪苗,已全部发放到群众手中,涉及三类人员540余户。


道真自治县充分发挥县内生猪龙头企业——道真雨润公司的作用,公司按1800元每头仔猪价格,向全县“三有”“三类”群众共5000户,发放1万头仔猪,发展庭院经济,目前已投放2100余头,并采取“政策性保险+特色保险”模式,按照2500元/头标准投保,提高了死亡保险保额,降低风险。


赤水市已落实可培育仔猪2000头的培育场地,明确由奇垦公司及竹乡鸡公司2家龙头企业,负责发放鸡苗给农户饲养,由企业负责按保底价回收销售。


汇川区从遵义市肥之韵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遵义市万富农业有限公司采购仔猪1562头,从遵义欧其生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采购仔鸡。


播州区在龙坪、泮水、苟江的三个养殖场,筹集仔猪4300头……可以说,统一筹资、统一供苗、统一监管、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的管理方式,让群众的顾虑一一被打消,种养积极性高涨。目前正在朝着带动5万户发展对象,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新增出栏生猪10万头的目标前进。


           “结果”


坝区田间大产业,庭前院后小日子。庭院种养工程是疫情之下催生的一种特色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充遵义市生猪产业的发展,也能扩宽群众就业增收的渠道。



但是,庭院因其场地小,环境复杂,离居住地近,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较大。尤其在过去,群众自发阶段时,由于不注重规划,群众卫生习惯有待提高,导致庭院环境卫生的脏乱差现象严重。


就庭院种养工程未来,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邹家文认为,从规划引领上来说,实行居住、种植、养殖“三区”分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引导群众行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圈舍实行每天一冲洗,彻底改变过去发展庭院经济带来的脏乱现象。


从发展模式上来说,庭院经济主要特点,是将闲置土地种出来的庄稼,作为饲料用于养殖,而养殖产生的粪便,用于还田,实现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综合考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化环境为导向,坚持适度发展,在“山”字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功夫,把方寸之地的小庭院,打造成“宜农宜养宜旅”的大产业,应是庭院种养工程未来发展的方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前提。遵义市大力推进庭院种养工程要切实履行‘龙头带动’担当作用,以点带面融入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创新就业和产业发展模式,这既能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又能激发创业增收活力,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对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实施路径更是一种有效尝试,有利于探索出一条‘畜禽生机美、庭前院后美、饭桌食材美、增收愿景美、乡风文明美’的五美农家、饱满乡村的发展路径,为下步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分管农业副市长姜灵春如此说道。

 

通讯员 李培松  查静

编辑 钱诚

编审 陈富强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