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沧州博物馆珍宝小课堂——陶甗

沧州日报 2020-07-31 07:00 热度:

  陶甗·新石器时代


  “民以食为天”,古人为了填饱肚子,不仅从野生的植物当中发现并培育了“黍稷稻粱菽”等五谷作物,还为吃的健康,发明了很多烹饪工具。在沧州博物馆里,就展出了一件叫做陶甗的蒸煮烹饪古文物,它是4000年前古代先民用的“蒸锅”。


  这件陶甗于1986年在任丘哑叭庄遗址出土。哑叭庄遗址位于任丘城3.5公里处,分布面积广,文化遗存丰富,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燕南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遗物。陶甗便是一类龙山文化典型器物,特征识别非常明显。这件陶甗高40厘米,口径26厘米,造型奇特,侈口、束腰,袋状中空足。若分两部分看,上为“甑”可蒸,下为“鬲”可煮。使用时,足下添柴加热,足内放水煮,中间可放篦子,蒸汽由下面冒出来在上面蒸饭。既能煮又能蒸,从它的实用性上看,实际上兼具了灶与锅的双重功能,也就是我们今天家里用的煤气灶加上蒸锅的组合,设计十分科学。


  科学研究表明,采用蒸的方法烹饪,不仅最利于人体消化吸收代谢,而且最利于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从考古资料来看,我们的祖先在距今7000年的时候,便制成了陶甗,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汽、采用蒸的方法制作熟食的民族,加之祖先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可以说,中国人,蒸熟了世界上第一碗米饭!


  如今,4000多年过去了,现代化生活中已鲜见甗的身影,但它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传统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类烹饪文物,时刻彰显着我们中国人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何等的富于智慧和巧思。这件陶甗如今褪去火气,静静地陈列在沧州博物馆之中,等待着大家的观赏与品鉴。


来源 沧州日报

编辑 周章龙

编审 王宁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