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新黔边行(102)习水县寨坝镇:点亮独石溪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0-09-15 22:27 热度:


趟过一条浅浅的小溪,就从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桂圆村的地界进入到重庆市江津区四屏镇银岩村的范围。踏过一片菜地,下脚时小心翼翼地避开土里刚长出来的秧苗,走到一片山林脚下,便能看见那块被青苔覆盖的巨石屹立在树荫之下。两地村民并不知道石头的来历,更不知道它在此守望了多少个春秋,只把这块孤零零的巨石当作一个标志物,为这片被森林覆盖的地方取了一个小地名——独石溪。



桂圆村分组组组长罗章华像个热情的导游,熟练地带着好奇的来客把独石溪走了个遍,每到一处都能说出在此留下的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当地居民怡然自得生活在此几十年的痕迹。


静默的独石和潺潺的溪流在群山密林之间构建出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人们对独石溪好奇,除了这充满诗意的地名,以及远离尘嚣的山野风光吸引着他们,这里17户人家延续了30多年的集体生活方式也让人感到有些与众不同。


不知何时出现在这里的巨石


居住在独石溪的人们至今仍保持集体的生活方式,是源于30多年前对外来偷盗林木者的对抗。


独石溪一眼望不到头的山林是桂圆村分组组村民最大的财富,然而上世纪80年代,盗木者猖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人们各自分到一些微薄的土地,却对这片宝贵的山林犯了难。如果把山林也划分给个人,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肯定无法对抗这些偷盗木材的人,分组组的村民们索性决定,用集体的力量来对抗外部侵犯。


从那时起,每年管理林地的收入基本都用于小组的公共事业,村民们依据劳动所记的工分多少,来获得收入分红。不足百人的分组组村民对这种管理方式一致认同,而在这样的集体制度之下,人与人之间也习惯了互助合作,几十年来几乎从未发生过严重的纠纷和矛盾。


地处黔渝交界,又在深山沟里,在未通公路前,这里的人们一直过着相对封闭的日子,一年出不了几次山,罗章华算是常常出去“见世面”的人。


分组组组长罗章华和妻子


那条通往寨坝的山路在他记忆中留下惊心动魄的印象,说是路,实际上就是当地人常年在山中行走踏出来的羊肠小道。要去寨坝的日子,罗章华必定天不亮就出门,钻进大山中去,沿着小道攀爬几个小时,临近中午12点才能到镇上,办完事,或者把农产品交给供销社,在街市上逛一逛,换点难得吃一次的茶叶和大米,眼看天色渐黑,便要匆匆打着电筒翻山回家。


1984年,寨坝镇上已通电,拉动一根细线,“啪嗒”一声电灯就亮了。被灯光点亮的夜晚,像一个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让罗章华觉得稀奇又羡慕,“要是独石溪也能在夜里亮起电灯该多好?打包谷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有了想法就立即行动,得知有水的地方就能发电后,他在四屏镇找到一个在水电局上班的工程师,力邀对方来独石溪为村民设计水电站。


水电站就建在山间一处溪流落差较大的位置,用石方和水泥修起一座小水坝。当时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是3元,罗昌华按5元钱一天的标准请这位工程师来指导了3个月,而整个小组的青壮劳力全体出动,都参与到水电站的建设中来,他们不以现金算酬劳,而是按付出的劳动算工分,每背回一袋水泥算5分,从寨坝走到独石溪,一个人半天只能背回一袋,一天最多能挣10个工分。


几个月后,水电站建成。水闸打开,一家家的电灯齐刷刷点亮,人们的欢呼声在山谷回荡。不过山间只有一股水量不大的小溪,就算水坝蓄满,也只够维持2至3个小时,但这短暂的两三个小时已是独石溪居民们最幸福的时刻。


有了电站后,十多户人家第一件事就是买来打包谷的机器。独石溪贫瘠的土地几乎只能种出包谷,这种低效作物是当地人和牲畜共同的主要口粮,没有电的时候只能用磨子推,一台电动的打包谷机器几乎是独石溪所有人的梦想。


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工作完毕,村民们该去放闸的便去放闸,该回家煮饭、喂猪的便回家等着通电。电灯亮起,打包谷的机器轰隆作响,袅袅炊烟裹着锅碗瓢盆协奏曲升向天空,独石溪人夜间拥有光明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十余年。


这片林地为当地带来集体的财富


然而到了2002年,一场罕见暴雨引发山洪,洪水冲垮了水电站,也冲走了独石溪居民们难得的几小时光明,人们又陷入黑暗之中,昏黄的煤油灯在夜里忽明忽暗,一张张沉默的面孔上写满遗憾。


1993年开始任小组组长的罗章华下定决心要重拾光明,他再次带着十来个青壮劳力出发,从离组里更近的四屏镇牵来高压电,又给各家各户分配好任务,8个人合力抬着水泥电杆进组,每家负责几根,最终耗时88天打通了5公里的高压电路。


高压电接进独石溪,从此告别煤油灯,夜晚能享受到的光明也不再仅限于那短暂的两三个小时,通电那天,组里还特别举行了通电仪式,电灯亮起的那一刻,山谷里再次回响起久违的欢呼,依然如20年前那样激动人心。


这条水泥公路从独石溪通向外界


罗章华还有另一个期待——修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


周围覆满森林的大山,是独石溪人最大的财富,也是他们与外界沟通最大的阻碍,面对这个阻碍,唯有一条真正的路可以解决。


通电之后,罗章华紧接着便号召大家修路,公路是所有村民的梦想,即使修路需要占用部分土地,村民们也毫不介意。挖机、炸材,光是硬件就花了十多万,好在村里养护林地20年积累了资金,集体制的优势此刻便凸显出来。修这条路时,全组人投工投劳,轮到自己上工,不用大喇叭点名就早早扛着工具出门,足足干了3年才打通一条去往四屏镇的路,到了2007年,又以同样的方式打了另一条通往外界的路。


10年过去,农网改造为独石溪带来更稳定的电压;2015年,罗章华带着村民们打通的公路也得到硬化,附近的四屏镇越来越热闹,临近的飞鸽林场也成了游客青睐的景区,周边的游客像闯入“桃花源”的人,顺着公路发现了独石溪这个静谧之地。


独石溪潺潺的溪流


游人在溪边戏水,在林间扎吊床休息,玩累了便找户农家攀谈,询问是否方便给口水喝,若是能磨点豆花、蒸点腊肉,那就最好不过。罗章华遇到过几次这样的游客,他也毫不吝啬地热情接待,日子久了便自然想到不如开一个农家乐,或许能在旅游上做做文章。


如此,独石溪的第一家农家乐便由罗章华家开了起来。之后几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用积攒的钱加上贷款等修起一间客栈,来独石溪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有了不少回头客。


当年建起的水坝已被洪水冲毁


通了电、通了路,如今还迎来了游客,独石溪被彻底“打开”,从空间层面来看,这里早已不是与世隔绝之地,但在分组组村民的心中,这里还是那片与世无争、独一无二的世外桃源。


时光飞逝,罗章华的头发已花白,或许过了今年他就不再担任组长,而分组组的集体生活制度仍未改变,独石溪的居民们需要新的财务、会计,以及一个新的组长,他默默观察,在这些返乡青年中物色人选,“年轻的会计不错,踏实肯干又有头脑,能带着独石溪人继续走下去。”他似乎已有决定。


>>>>>>>>>>


旧作重温:1985年版“黔边行”


「好个岔角滩,四面都是山,三天无船到,坐着把气叹!」且听:岔角码头笑声满河》刊于1985年6月16日《贵州日报》1版



「好个岔角滩,四面都是山,三天无船到,坐着把气叹!」且听:

岔角码头笑声满河


刘庆鹰


五月上、中旬接连降雨,赤水河成了名符其实的红水河。习水县属的岔角码头停泊着十几条农民的大木船,全都满载煤炭待运。数十个船工正在船上休息。

随着站在河边的乡领导的喊声,船工们递过来一块厚厚的跳板,客人们便踩着跳板上了船。

一个调皮的小伙子听说来的是书记、县长,便笑嘻嘻地开了个玩笑:一个中年农民白了他一眼说:书记蹇良臣笑着县长严贵权也笑道:!”串串话语,溅起满河笑声!


老蹇、老严在第一条船上坐下来。这条船是醒民乡廖齐均等八户农民凑钱合力经营的,主要跑岔——重庆,现在就装了五十吨散煤要运到合江去。廖齐均: ‘好个岔角滩,四面都是山,三天无船到,坐着把气叹老蹇、老严说,搞水运是好事,但我们的眼光要看远点,要靠船找致富钱。


老蹇、老严说,对,生意就应该这样做,做宽点做远点,东方不亮西方亮。他们笑着问刘昌杰搞水运的收入,刘昌杰说现在我敢露富了,加起来,每月三几百块是没问题的。不过还是要大家都顾一顾。我在船上干的时间长了,做水上生意一般不会吃亏,不管哪条船找到我我都愿意给他们出主意、当”(指介绍生意


>>>>>>>>>>


新黔边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链接


策划人语 | 李缨:写在“新黔边行”开栏之际


新黔边行① 水城县营盘乡:坐着火车去卖菜 开车进山买桃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② 水城县磋播村: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的网红支书徐祥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③ 盘州市鲁番村:从灰扑扑煤矿产业到循环起来的“牛”经济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④ 镇远县羊坪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托起致富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⑤ 镇远县羊坪镇:移民生活向前“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⑥ 天柱县瓮洞镇:清水江畔一个木商世家亲历的产业更迭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⑦ 天柱县白市镇:从兴趣到产业,致富能手编织养殖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⑧ 锦屏县令冲村:完善基础设施 点亮“无障碍”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⑨ 锦屏县乌坡村:“两不愁 三保障” 滋养群众好日子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⑩ 黎平县龙额镇:返乡侗族青年的创业之路和乡土记录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⑪ 黎平县龙额镇:两代人共守乡土文化 多形式传承侗乡民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⑫ 黎平县滚大村:海拔最低处 种下致富树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⑬ 黎平县培利寨:山上有个“芦笙寨” 专业比响20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⑭ 从江县乌英苗寨:一个苗寨 两省共管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⑮ 从江县乌英苗寨:深山里,传来朗朗书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⑯ 荔波县洞塘乡:续红色精神 两代村支书有“先行”之勇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新黔边行⑰ 荔波县立化村:由“黑”变“绿” 产业转型换新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


新黔边行⑱ 荔波县洞流村:转变思想 产业遍地开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⑲ 独山县麻尾镇:工业之外农业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⑳ 独山县南门村:甜蜜罗汉果开启何与开家致富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㉑ 平塘县甲茶镇:天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㉒ 平塘县鼠场片区:水!水!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㉓ 平塘县克度镇:“天眼”之下,为星星让道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㉔ 罗甸县桃园新村:人面桃花分外红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㉕ 玉屏自治县大湾村:云上村庄人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㉖ 玉屏自治县县铁家溪村:高山密林藏有铁汉柔情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㉗ 碧江区滑石乡:“赔本”大米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㉘ 碧江区云场坪镇:让因病致贫家庭重燃希望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㉙ 碧江区云场坪镇:湖南姑娘贵州媳妇杨霞的矿区乡愁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㉚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三省协作 “边城”蜕变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㉛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养殖带种植,奔富在路上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㉜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94岁老人侯明扬的小人生与大历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㉝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一条寻常小路与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㉞ 毕节市七星关区:跨越山海,挂职副区长袁旭挥动“荔湾节拍”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㉟ 赫章县哲庄镇:读书改变命运,贫困家庭走出4个大学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㊱ 赫章县哲庄镇:阿穴村酒厂的前世今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㊲ 威宁自治县沙田社区:乡间“艺术家”宋启雄与一个村庄的审美意识觉醒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㊳ 威宁自治县大寨社区:种花人张恩强的“花”样人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㊴ 望谟县蔗香镇:红水河畔瓜果飘香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㊵ 望谟县蔗香镇:“寨老”刘享泰的水上“生意经”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㊶ 望谟县蔗香镇:3000亩青柠的承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㊷ 册亨县巧马镇:巧合图书馆来了个江西馆长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㊸ 册亨县巧马镇:一万村民下山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㊹ 册亨县巧马镇:老人和小孩的“后搬迁时代”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㊺ 安龙县万峰湖镇:渔民转产上岸,探绿色生态致富新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㊻ 安龙县万峰湖镇:大户带小户,弹起“枇杷”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㊼ 安龙县万峰湖镇:在石缝里种“金条”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㊽ 兴义市则戎镇:土芭蕉酿出洋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㊾ 桐梓县:“拼命三郎”令狐克文千方百计保农民工就业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㊿ 桐梓县:一个产销中心串联黔沪渝三大市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1) 桐梓县:“90后”全职妈妈变身天麻种植大户,助力乡村女性脱贫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2)桐梓县:“穷小子”闯世界拼出一片天,带回一家鞋厂反哺乡梓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3)习水县黔沿村:一位伟大的农村父亲,一视同仁把5个子女培养成大学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4)习水县黔沿村:告别悬崖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5)仁怀市合马镇:从修车工到牧羊人,林峰的“中年大转折”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6)仁怀市合马镇:一变四,“急性子”支书破解产业单一困局有妙招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7)仁怀市合马镇:赤水河上摆渡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8)赤水市:李廷娟“新手上路” 三措并举搅动旅游活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9)赤水市:从“杀不起年猪”到“买了个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60)赤水市:梦想照进现实,“资源整合者”梁莹与西南竹木家具产业园的快速崛起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61)务川县沙坝村:为了一个特别的孩子,开办一所特别的学校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62)务川自治县:新思维打开新局面 上海青年翁晔的援黔故事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63)道真自治县洛龙镇:张季琼与她的“华桥客栈”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64)正安县安场镇:返乡创业,为家乡撑起一片天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65)正安县土坪镇明星村:“会算账”的伍传均,带头种出“明星”茶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66)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从女护林员到农业公司法人 蔡芹的“华丽转身”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67)铜仁市万山区:“那个黄道的女人又来了!”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68)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铁腕”书记舒德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69)铜仁市万山区:一条金街旺万家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70)盘州市大海村:兄弟俩的农家乐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71)盘州市高官村:“请回来”的村干部余芝宇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72)盘州市滥滩村:乡村女教师许秋艳和她的“儿女”们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73)盘州市:乌蒙大草原上的“领跑者”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74)玉屏自治县河口村:支书+村医,祝代香的“双肩挑”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75)玉屏自治县:黄桃香溢满瓮阳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76)玉屏自治县:老熟人“三洋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77)沿河自治县:访渝黔边镇洪渡退休老人牛连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78)沿河自治县洪渡镇:“打镏子”传承人陈庆福的变与不变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79)罗甸县油海村:“弃商从政”,穷村官绘就麻山腹地新画卷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80)罗甸县祥脚村:毛支书的“三板斧”,从引水、石漠化治理到发展早熟蔬菜产业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81)罗甸县平亭村:一位边区村医的38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82)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李子王”的完美夏天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83)兴义市万峰湖:乘风破浪的“大叔”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84)三穗县雪洞镇:“大胡子”袁智君35年的“小买卖”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85)三穗县雪洞镇:三代人与一块蕨粑的变迁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86)三穗县木良村:从传说中走出的村落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87)天柱县坪地镇:供应10万人的“大水缸”是怎样建成的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88)天柱县三门塘村:木排载着家风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89)天柱县远口镇:边区特色小镇的夜晚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90)从江县加鸠镇:月亮山腹地那条驶向“光辉”的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91)从江县加鸠镇:小学校长柴培的三段记忆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92)水城县马龙村:女支书毛龙线的工作日常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93)道真自治县甘树湾村:三代人的“教育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94)道真自治县:当他们遇见“黔灵女”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95)正安县:重庆青年赵建峰与“吉他之乡”的协奏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96)务川自治县红丝乡:麻阳河畔的养蜂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97)独山县下司镇:向启尧30年卖橘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98)威宁自治县:么站镇的蔬菜产业革命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99)赫章县平山镇:父子接力当村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100)赤水市:花开在丹霞石上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101)习水县大坡镇:飞鸽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栏目策划/李缨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刊头书法/赵刚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