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点击上方音频 ▶ 收听 ☝
○ 更 多 精 彩 ○
本期解读:
弗朗茨·卡夫卡 小说
《万里长城建造时》
【奥地利】作家 弗朗茨·卡夫卡
建造一条蜿蜒相联的长城把整个帝国围起来,
以抵御四处掠夺的北方民族。
这个决定从表面看起来,
其意义和价值都不容置疑,
但问题在于帝国实际上无限大。
小说这样写道:
“我们的国家是如此之大,
任何童话也想象不出,
苍穹都几乎遮盖不住。”
作者还援引了一则传说来说明这个状况,
他说:
“皇帝当着所有人派出了使者。
使者立即出发;
他是一个孔武有力、
不知疲倦的人,
一会儿伸出这只胳膊,
一会伸出那只胳膊,
左右开弓地在人群中开路……”
帝国的直径甚至半径尚且无法穿越,
更遑论它的周长了。
所以长城的建造实际上是一桩
永远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妄念。
但无论是皇帝、大臣,
还是具体施工的民工,
没有人清楚和明白这一点,
于是,
经过数十年的充分准备,
这个旷日持久但注定将以徒劳告终的工程
还是开始了。
人与客观实存之间一种非理性的荒谬关系:
障碍的不可逾越与终极的不可实现。
但不同的是,
《城堡》想要表现的是
人与客体之间的荒谬。
【奥地利】作家 弗朗茨·卡夫卡 小说《城堡》
而《万里长城建造时》想要表现的则是
人自身的荒谬:
虽然人们并不知晓终极之不可抵达,
但还是充分估计到了整个工程的浩大繁难是
任何一个个体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的。
为了不使每个具体的建造者
因为永远看不到工程的竣工而感到绝望,
领导者们决定将整个的过程分割,
变成无数个具体的过程,
于是采取了分段建造的方式,
那就是每二十个人为一队,
负责建造五百米长的一段,
而邻人则建造同样长度的一段与他们相接。
这样长度的一段城墙,
每队只需五年即可完成。
这就是说,
人们以为只要数目累积到足够大,
就可以穷尽一条自然的数列;
以为只要目标变得具体可行,
立竿见影,
经过每一个人和每一代人的努力,
终极就是可以确信可以期待可以最终抵达的……
小说这样描述:
“等两截城墙联接之后,
并不接着这一千米的城墙两端继续施工,
而是把两队民工派到另外的地方继续修筑……”
人们不仅要让自己保有对终极的确信和期待,
同时还不能让这种期待变得过于急迫,
以至于绝望而无法坚持和继续。
人自身之荒谬即表现于此:
人不仅不知晓终极之虚幻,
还竭力使自己对这
实质性之虚幻保有永恒性的热望
——而建造长城的行为本身,
谁能说不正是保有这种热望的一种有效方式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
《城堡》所表现的现实,
在《万里长城建造时》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释,
那就是人与客体之间非理性的荒谬关系,
实则是以人自身的非理性与荒谬为前提的。
《城堡》表现了生活之实质,
而《万里长城建造时》则表现了人生之实质。
卡夫卡临终时要求烧毁他的全部作品,
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对其作品的失望,
而是为了解脱他在自身身上所制造的悖论,
那就障碍之不可逾越与终极之不可抵达,
于卡夫卡来说,
正是其所要阐发的终极真理,
而用文字的方式来表现这一终极真理,
在他看来,
也许与建造长城的性质无异。
精彩回顾:
【天眼电台·戴冰的书架(5)】解读 胡里奥•科塔萨尔小说《被占领的房间》
【天眼电台·戴冰的书架(3)】解读迪诺•布扎蒂小说《七信使》
【天眼电台·戴冰的书架(1)】解读马尔克斯小说《沒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