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促融合 铸四力 奏强音!贵州新闻界举行庆祝第21个“记者节”交流会暨贵州新闻文化亭廊落成式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0-11-08 14:53 热度:

活动现场 (刘杨 摄)


  11月8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促融合 铸四力 奏强音”贵州新闻界庆祝第二十一个中国记者节交流会暨贵州新闻文化亭廊落成式在贵阳举行。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卢雍政发表讲话(刘杨 摄)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省记协主席谢念宣读慰问信(刘杨 摄)


  会议宣读了《致全省新闻工作者的慰问信》,向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组织开展了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者、第七届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获奖者颁奖仪式和贵州新闻文化亭廊揭牌仪式。


  会上强调,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是新闻工作者崇高的历史使命、重大的政治责任。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书写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篇章。

  全省新闻战线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人民立场,生动反映伟大时代,反映贵州伟大变革,不断记录、整理、升华、传播伟大时代。始终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战最后总攻,书写好贵州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时刻。持续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纵深推进媒体融合,加快做强内容生产和技术应用两翼,推动优质作品泉涌。坚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强化媒体和受众连接,深化“走转改”,在实践和基层中学习,不断增强“四力”。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上台领奖(刘杨 摄)


第七届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领奖合影(刘杨 摄)


  在现场,贵州广播电视台梁林杰等5位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贵州日报报刊社范朝权等5位第七届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多彩贵州网吴蔚等5位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获奖选手代表分别接受颁奖。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荣获一等奖作品代表贵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汪汐发言(刘杨 摄)


第七届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人民日报贵州分社采编中心主任汪志球发言(刘杨 摄)


贵州日报报刊社优秀记者刘丹丹发言(刘杨 摄)


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获奖选手代表多彩贵州网记者吴蔚发言(刘杨 摄)


  会上,4名获奖代表畅谈了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广大新闻工作者表示,要不断练脚力,拓宽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不断练眼力,通过深入观察练就一双“新闻慧眼”,找到新闻价值所在;不断练脑力,找到独到的角度,提炼报道精髓;不断练笔力,学习群众的语言和全媒体传播的语言,让新闻报道见思想见精神,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脚力勤、眼力尖、脑力思、笔力深,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砥砺初心,在打赢两场战役中践行使命,持续推出优质稿件。


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卢雍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共同为贵州新闻文化亭廊揭幕(刘杨 摄)


向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新闻工作者代表赠送《谢六逸全集》已出版图书(刘杨 摄)


  为加强贵州省新闻界精神文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优秀新闻人才、扩大对外新闻交流合作,我省依托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开创者之一谢六逸先生的墓园,启动了贵州新闻文化亭廊建设项目。当天上午,位于黔灵山公园的贵州新闻文化亭廊举行落成式,并向省内三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新闻工作者代表赠送《谢六逸全集》已出版图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发言(刘杨 摄)


  谢六逸先生是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创始人之一,活动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受邀来到现场,就新闻教育和新闻事业发展展开深入交流。

  会上还为贵州省3名因工受伤新闻工作者颁发了2020年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援助金。


与会嘉宾与获奖代表合影(刘杨 摄)


  据了解,本次记者节系列活动之“决战两江·见证变迁”——贵州新闻记者锤炼“四力”主题采访也于8日下午启动。

  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贵阳市委宣传部、中央驻黔主要新闻单位、省及贵阳市主要新闻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省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有关负责同志,及获奖代表、新闻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交流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苏颉

编辑 胡锐

编审 王璐瑶 李劼


猜你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