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⑭ 药学博士周英:因为热爱,所以投入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1-06-15 12:45 热度:



DSC_1386.png



博士名片


周英,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现任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西南药食两用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药食同源资源研究开发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首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等。



学术女性的人生,枯燥无味吗?不,答案也许是快乐。


因为快乐,所以年轻而有活力,初见周英就是这样的感受。她扎着马尾挤在一群年轻老师中间,穿着白色的医药工作制服,瘦瘦小小却很精干的样子。如果不是有人引荐,实在想问:“这位真的是大学的副校长吗?”


周英心领神会地一阵笑:“那是你没有见过我穿着T恤、牛仔裤的样子。”言下之意,自己学生气重,长成这样是优势。但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者,总被误认为是学生也略失威严。所以好长一段时间,周英的困扰是如何把自己“整老一点”。同事的建议是去烫卷发。她说:“烫了之后,确实老了一点点,但我就是看不惯卷发,拼命想把它梳直。”可以想象面对一头缠绕的卷发,对于喜欢条理分明的周英来说多么抓狂。


截屏2021-06-10 下午9.59.53.png


这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现任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兴趣爱好是工作,休闲娱乐是做科研。实验室里的各种试剂味道是她最好的提神剂,不计其数的论文与书籍资料是她最美味的饭菜,一届一届优秀的弟子是她最大的鼓励,一次又一次科研上的成就是她前行的动力。前路漫漫,不问归途,只争朝夕,不服当下,是她对科研,对工作的执着。


她的这种执着,对于团队里的老师也是一种督促与鞭策。她总是自嘲:“大家都怕我,接到我的电话都很小心,我总带着大家一起熬夜,还会对赶出来的工作很挑剔。”其实她不知道的是,正是这份对工作、科研的执着,才带领着大家在科研上一往无前,不断开拓,与其说是怕她,不如说是敬畏。


“你不错呢,考了第一名”


和大多数人的学生时代不一样,周英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


药学,源自于高中时看的一本科普读物,让周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从北医药学、华西药学到贵医药学,1989年周英的高考考前志愿几乎都是各个高校的药学专业。


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年很多高校取消了贵州的招生计划,考前填报的志愿就此作废。加上自己高考也没考好,在考后的第二次志愿填报中,周英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提前录取的西南师范大学。


“当年自己一点也不喜欢当老师。”被西南师范大学录取后的周英忽然郁闷起来。收到录取通知后,她独自乘车从花溪到了贵阳,路上想着:还好,报的是化学专业,以后也不是不能考研考回药学专业……这么想着,心情又变得明亮起来。那天回到家,周英对父母说:“就这样吧,我已经想通了。”其实是暗暗下定了决心,考研回归药学。


爽朗明快、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为周英日后的学术生涯埋下伏笔。


WechatIMG101.jpeg

大学时代的周英 受访者提供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西南师范大学对学生考研十分重视,但是像周英这样憋着一股劲想要报考北京医科大学的还是头一个。


“要是我现在遇到这样的学生,也会觉得很头疼,但是当初不管老师怎么劝,就是要去考。”周英直言坐在考场里拿到卷子,才深感老师说的是对的。大约有一半题目要用医药学的专业英语作答,拿到的分数也的确一点都不高。周英心想北京医科大学大概无望,便四下打听准备调剂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但命运就是这样出人意料,就在她一心准备奔赴昆明的时候,忽然收到了北京医科大学的复试通知。


那场复试令周英至今难忘。“去到那里,发现前来复试的只有我一个人,走进实验室,看见一排老师坐在圆凳子上,没有面试问题,直接给题目做实验。好紧张,刚开始做实验时手都是抖的。”在周英的记忆里,复试的最后,有位年纪稍长的老师对她说:“你不错呢,(笔试)考了第一名,我们都没有想到竟然不是本校的学生。”


周英这才了解到,那年自己所报考的北京医科大学天然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导师只招收1名研究生。在上学第一周,楼上住的药学院的两个男生还特别跑到寝室里围观道:“哪里来的小姑娘,把我们(的名额)都挤掉了。”


WechatIMG93.jpeg

呆在实验室里就很开心。受访者提供


“终于开始学习药学了”


终于开始学习药学了!在上世纪末中国金字塔顶尖的医药大学里,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中走上药学的研究道路,让周英心情大好。


但她也深知自己的不足,一定程度的跨专业,需要补的基础还很多。导师张礼院士看出了周英的心思,颇有深意地说:“在药物化学这个方向,我是药学(本科)出身的,但我还宁愿自己是化学出身的呢。实验想要做深、做透,化学也是自己得去补的。”


导师的话让周英放下了心理包袱。


WechatIMG94.jpeg

研究生时期的周英 受访者提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是一句听起来平淡无奇的话,但事实上确实如此。因为有兴趣,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一关一关啃过。对于某些药学基础知识的欠缺,周英从旁听本科课程开始,实验之余则泡在图书馆里。


这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研二的时候,周英听到了关于硕博连读的消息。


某日,有个关系要好的同学前来打探道:“周英,你要考张老师的博士生吗?如果你要考我就不考,如果你不考我就考了。”同学的提问,可把周英问住了。她想到相处多年的男朋友只有本科学历,如果自己考博读博,会不会给对方很大压力。有点顾虑。不过事实证明是周英想多了。男朋友不但完全没有压力,反而很支持地说:“你要考就考,要读就读呗,有什么不行的呀。”


那就考考看吧。周英给自己鼓了鼓劲。她很快了解到北京医科大学考博最大的难点是英语。据说是GRE的词汇、托福的听力。好在周英的英语基础不错,大学四级考试曾经是西南师范大学的第一名,六级也是前几名。集中火力拼了拼GRE词汇,专业课也过了,博士也就考上了。


WechatIMG98.jpeg

硕士论文答辩成功(左一为周英) 受访者提供


硕博连读,课题也可以继续做下去。不料在博一下学期的试验过程中,周英对某种化学试剂产生了严重过敏,浑身都肿了,各种药、各种点滴折腾了一个月,还是痒得一晚上一晚上睡不着觉。最后还是楼上一个临床专业的研究生跳出来说:“他们都不敢给你用大剂量的激素,我来!”


因为使用大剂量的激素,周英长胖了一大圈,但过敏总算被控制住。但让她真正感到焦虑的是,硕博连读的课题该如何继续下去。


“绕不开那一步,必须换题,唉,换就换吧。”周英在表示生气的时候,也只是性格很好地抱怨两句。她说自己并不会因为出了过敏而害怕实验,就算是后来怀孕、生子,也成天泡在实验室里。


“喜欢科研的未知和创新”


成为学术女性,周英最大的优势就是喜欢做实验。


硕博连读期间,每天有超过12个小时呆在实验室里,以至于晚上离开的时候因为门房都下班了,周英在每天回寝室的路上还要翻越一道两米多高的铁门,只有每周日给自己放半天假,用来收拾内务。实验热情可见一斑。


WechatIMG96.jpeg

博士期间的周英 受访者提供


1998年,周英博士毕业就职于中国医药开发研究中心。其实导师更希望周英毕业后能够去德国做博士后研究,并且已主动为她联系好了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开展研究。


“当时是真想结婚了。”周英婉拒了导师的好意,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新的世界。


那些年在北京一边工作,一边结婚、生子,小日子也算和和美美。不过,作为学术女性的周英注定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我在中国医药开发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是仿制药,简而言之就是针对进口药的化学成分,重新打通合成路线。目标都是已知的东西,和探索科研的未知相比,让我觉得缺少一种激情。”于是,2000年休完产假的周英又开始琢磨如何出国做博士后了。


991623382624_.pic.jpg

周英(右一)与导师张礼和(右二) 受访者提供


起先是在美国联系了好几所高校,不料在办理签证的时候赶上了“9·11事件”。


“赴美签证一下子变得特别难!签了两次都没过。”这让周英决定暂缓赴美的计划,而当时贵州大学即将在生物医药方向有所发展,一位在贵州大学任教的教授到北京出差,特意与周英见面并动员她回贵州。


“好像也可以……”周英有些犹豫,比起在研究中心工作,进入高校,人生的科研的自主性应该更强。就这样,在家人朋友的再三劝说下,周英举家回到了贵州。


新的生活,新的工作。正在这个时候,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中心向周英抛来博士后的工作签证。和十七八岁时坐在高中教室里一样,她始终真切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付诸行动。


“我的手是有悟性的”


“我在做博士后的成绩也非常不错。”


有信心的人总是直言不讳自己的过往。周英说,在美国的博士后研究非常辛苦,却也让她更加明确了自己非常喜欢做的科研工作。她记得自己经常半夜两三点还在做实验,整栋楼里空无一人,因为个子小力气不大,让周英印象深刻最苦的事情是半夜找不到人帮忙拧开离心过后有负压的大离心瓶。


WechatIMG88.jpeg

“我的手是有悟性的。” 受访者提供


在美国两年多,让周英看到了生物医药国际前沿领域的独立与高效,同时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实验室的方向。“我们做化合物在DNA的损伤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我所发的论文数量、层次都是很高水平的。那段时间,感觉自己真的非常擅长做实验,又稳又准,是一双有悟性的手,就是拧不开瓶盖!”


周英本可以凭借工作签证申领美国绿卡,但从文化上来说,她与丈夫都感觉难以融入美国社会。“虽然英语可以自由交流,物质上也很宽裕,但文化的舒适感要差一点,比如看电视节目,人家笑点在哪里,我们找不着。中国人还是想和中国人在一起交往。”周英说。


在父母与学校的不断催促下,骨子里透着传统的周英结束了两年多的博士后生涯,再次回到贵州。对于周英一家来说,在这段赴美经历中受影响最大,也许就是幼年的女儿了。4岁去的时候不会说英文,6岁多回来的时候不会说中文,上学之后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感觉有点对不起女儿。”


和身边那些为了儿女留在美国的父母比起来,周英显得那样异类。作为女儿、妻子、母亲,她并没有被任何一种女性的身份所绑定,而是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周英一直很努力,一直很拼命,将努力根植于自己的血液里。以至于自己习以为常,但在外人看来作为学术女性的人生真是好没意思。


WechatIMG89.jpeg

博士后期间的周英 受访者提供


如果只有想法,而不付诸实践的话,那就是空想。从假设到验证,是实验的基本逻辑。为了科研,为了工作,周英基本上没有业余生活,只对专业相关的事情感兴趣,实验遇到困难时用来自我调节的方式是洗衣服。她说,洗衣服能让自己想到花溪河的水,所以实验遇到瓶颈的时候,也许就不去实验室了,在寝室里使劲洗衣服,过一阵再去实验室,实验就做出来了。


正因为这份努力与专注,从中国西南腹地贵州,走到全国高手如林的北京医科大学,再走到群英荟萃的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中心,周英每一次给自己的答案都是:我还行!


“跟着我干其实挺苦”


2006年周英回到贵州,多年的科研经验,给予了她敏锐的科研嗅觉。周英开始不断自我定位,“贵州的药用植物资源这么丰富,我是否可以在这方面有所研究?”


西药是单一化合物产生作用,而中药是多种化合物发生协同作用,靶点多、更复杂,所以更加需要科学研究。“从西药的单一化合物、单一靶点、单一通路、单一机制,到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这里面是很难的,但我想要先试着做一下。”周英摩拳擦掌。


截屏2021-06-10 下午9.58.46.png

周英指导学生实验 受访者提供


说干就干,周英从申请项目、采购设备开始,一点点建设实验室,带领年轻的老师、学生们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铺垫。到2011年的时候,周英在贵州大健康产业药食两用资源开发利用中,看到中药学科发展的一个有潜力的重要方向。


“贵州的药食两用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非常弱,我想带着大家伙往这个方向走。”周英开始围绕这个方向集中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与团队。经过一番努力,2014年工作成果初具成效,周英带领团队建设了贵州省科技厅工程技术中心,贵州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并于2015年获批了药食同源省级科研创新人才团队,中间的艰辛,现在回想也充满感慨。


中医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讲的是长期大量服用后,中药中的复杂成分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但药食两用的名录是经过几千年的长期实践,被认为是完全无毒的药材,一共有100余种。


周英团队的药食两用研究,正是集中在其中贵州特色的药食两用药材展开。周英带着小伙伴们一边做基础研究一边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干得热火朝天。


周英指导学生实验 受访者提供


“药学这个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高的学科,特别需要团队协同作战。我们团队的科研工作挺苦的,经常需要加班,甚至熬夜工作,而且我对待科研是严谨高效的,但我觉得就是要大家都这样有干劲才好,团队产出非常高。”在周英的努力下,西南药食两用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于2017年申报成功。2018年,调任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的她再次在全国名校中杀出重围,为贵州拿到了医药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因为投入,周英学术人生的每一步看似平顺,其实里面的艰辛也非常人能体会。从那个十七八岁翻开手中那本科普杂志开始,周英便与药学相伴,在科研的征途上探索前进,汗水与泪水浇筑,周英终于成为了她想成为的样子,她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相融合,成为了一棵了可以滋养社会、荫护后来人的苍翠大树。微风吹起树叶的清香是她对社会的回馈,蔚蔚树荫下是她为后来人提供的科研乐土。


截屏2021-06-10 下午9.59.16.png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受访者提供


>>>>>>>>>>


相关链接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⑬ 管理学博士范莉娜:敢想、敢做、敢不同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⑫ 文学博士吴鹏:历史和书法,都令人愉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⑪ 艺术学博士顾静:我沉迷于成为那个有古意的现代人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⑩ 计算机博士王林的“硬核”芯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⑨ 文学博士孙向阳:向阳而生,把阴影留在身后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⑧ “随遇而安”的吴伟军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⑦ 王进:“率性”而为的哲学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⑥ 封孝伦博士:生命美学的歌者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⑤ 医学博士罗光恒的20、30、40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④ “猕猴桃大王”龙友华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③ “韭黄队长”邓英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② “逗猪博士”张勇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① 张万萍:蔬菜博士高山情


栏目策划/李缨

文、视频剪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怡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实习生 卢钱沙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