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七一”前夕,6月18日下午,由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学术指导,贵州日报报刊社27°黔地标读书会,铜仁学院明德读书会、周逸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我们的先贤·周逸群”主题分享会在铜仁学院铜仁文学馆举办。据悉,本次活动也是27°黔地标读书会“进高校”系列活动的第六站。
分享会邀请了文化学者、党史专家、教育工作者,以及周逸群后人等,共同讲述他们研究周逸群事迹、传承周逸群精神的故事,旨在让受众更立体全面了解革命先烈的生平,通过对革命烈士精神的全面了解,获得启发、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锻造忠诚品格。
谈及活动的价值意义,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教授、明德读书会负责人庄鸿文表示,周逸群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湘鄂西根据地创建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在短暂的年华中,为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其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人民铭记和发扬,希望参加活动的在校学子们能从先烈精神中塑造理想信念、汲取智慧力量。
此次分享会特邀请文史专家,铜仁市碧江区原副区长,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哲学博士王进担任主持,铜仁学院部分师生到场旁听。
分享会召开前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还连线采访了贵阳一中党委书记、校长陈章义,中共铜仁原地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唐承德等嘉宾。
英烈简介
周逸群(1896-1931),原名周立凤,贵州省铜仁县(今铜仁市碧江区)人。1919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3年春,从日本回到上海组织"贵州青年社",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新思想,提高民众觉悟。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发起成立革命组织"火星社"。1925年2月,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出版《中国军人》《青年军人》等刊物,旨在宣传革命主张,用革命精神团结教育广大青年军人。1926年7月,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队长,奉党的指示到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工作,后到贺龙部队,任一师政治部主任、二十军政治部主任兼三师师长,并与贺龙并肩战斗。参加南昌起义,率三师全体将士冲锋陷阵,为起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受党派遣,到湘鄂开展工作,任中共鄂西特委书记,组织领导湘鄂边区的革命武装斗争,参与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鄂西联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兼任政委。1930年7月任红二军团政治委员,在洪湖苏区坚持对敌斗争,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原则。1931年5月,在湖南岳阳遭国民党军伏击,壮烈牺牲。2009年被中宣部组织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现场分享嘉宾
赵文长(中共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皮坤乾(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铜仁学院周逸群研究所所长)
黎平(中共碧江区委党史研究室四级主任科员)
陈胜平(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研究员)
张靖宜(周逸群烈士陈列馆讲解员)
杨琴(铜仁市逸群小学大队辅导员)
周刚(铜仁学院教师、周逸群烈士亲属)
场外连线嘉宾
陈章义(贵阳一中党委书记、校长)
唐承德(中共铜仁原地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
王进: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回望百年,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乃至鲜血生命的代价。我们今天话题的主人公周逸群烈士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周逸群,我相信在座的同学和嘉宾都不陌生。他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湘鄂西根据地创建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是铜仁引以为豪的黔东之子,也是我们贵州人民的骄傲。习近平总书记说:“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周逸群不仅是“我们的先贤”,更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榜样。
我们想先邀请中共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赵文长来谈谈当下缅怀周逸群的价值和意义。有请赵主任。
赵文长:在新时代锻造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
大家好,很荣幸参加这次分享会。今天我主要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阅读周逸群传记、学习《周逸群文集》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学习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周逸群烈士身上具有一系列彰显我们党性质、反映民族特性、体现时代要求的崇高品质。而其中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的品质就是“忠诚”。
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内的画像 陆青剑 摄
“忠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成为无数共产党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能够义无反顾的历史基因和文化基因。我们现在学习党史、学习先烈先辈,我想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新时代锻造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忠诚品格应该具有四个具体内涵。
首先要忠于国家民族利益。周逸群走上革命道路,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有一种家国情怀,想找寻一条救国救民之路。正如地质学家丁文江说的那样:“只要少数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甘心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去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有一个宣传策划很有特点,叫做“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身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当一个奋斗者呢?还是当一个旁观者?这值得思考。
《洪湖赤子》里的周逸群
二要忠于马克思主义信仰。1924年秋,周逸群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队学习,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周逸群表现突出,在黄埔军校乃至外地部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蒋介石对他许以高官厚禄,百般拉拢。尽管如此,但他不为所动,坚定选择了改造旧中国之路。即使这条路布满荆棘、毁家纾难,也无怨无悔,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三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创建苏区的过程中,周逸群既要时刻防范反动势力的军事进攻,也要据理力争,将“左”倾错误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以推动根据地的建设,同时还要忍受少数人的恶意攻击,思想上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这一切没有打倒他,他总是对战友们说:“我们共产党员要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这是对党的绝对忠诚。
有关周逸群的专题记录片
四要忠于自己的初心选择。“今日宏愿酬,一生交给党,斗志昂扬,愿为工农革命,洒热血一腔。”这是周逸群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是这么庄严承诺的,也是这样严格履行的。从走上革命道路的那天起,无论党指派什么样的工作、自己担任什么样的职务、顺境还是逆境,周逸群都全身心投入。他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而他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为党的顺利发展多创造一些有利条件。
如今,周逸群烈士离开我们已经整整90年了,但从烈士亲笔撰写的文章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风采。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回顾周逸群烈士的革命经历,对于我们,应该坚定历史自信,同时坚定对未来的自信。
王进:谢谢赵主任。赵主任谈到他第一次是如何知道周逸群的,其实大家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是怎样知道周逸群的?我先说说我自己,我第一次听到周逸群的名字是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叫做《南昌起义》,我依稀记得电影里有这么一个片段,有人企图刺杀周恩来,这时有人拿出一把枪抵住了刺客,后来不知道是谁告诉我说,“这个拿枪的人是铜仁人,他叫周逸群。”我当时才上小学,感到很惊讶,在伟大的南昌起义中,居然还有我们铜仁这么一位英雄。
周逸群作为铜仁人,曾经与我们一样面对锦江碧水、仰望东山巍峨。一想到这里,周逸群就更为亲切。接下来,我想请中共碧江区委党史研究室四级主任科员黎平为我们讲讲碧江区是如何传承周逸群烈士精神、开展相关文化建设和进行研究的等。有请黎主任。
黎平:把周逸群烈士研究“精细化”
周逸群是铜仁引以为豪的黔东之子,多年来,中共碧江区委、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周逸群的研究工作。先后编写出版了《周逸群文集》《周逸群传略》《图说周逸群》《周逸群研究》等专著,力求更多更好客观地反映周逸群的一生。
原铜仁地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唐承德同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收集研究周逸群,编写出版了《周逸群传》,为我们后续研究周逸群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研究员陈胜平同志编写出版了《少年周逸群》《南昌起义的关键人物——周逸群》等著作,进一步丰富了研究周逸群的内容。
《周逸群传》封面
《周逸群文集》收录了周逸群生前撰写的大部分文章。体现了周逸群深厚的文学造诣,更反映了周逸群超强的建党、建军、建立政权能力,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和实事求是。周逸群的精神品质博大而高尚,《周逸群研究》一书便着重从周逸群对革命的贡献和其精神品质进行书写。如周逸群对“八一南昌起义”的贡献,创建洪湖根据地的经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等。
《周逸群传》从山乡铜仁的学子、革命先锋、北伐重任、逆流勇进、奔赴湘鄂边、扎根鄂西、星火燎原于洪湖、创建湘鄂西根据地、壮志未酬九个章节较翔实地记录了周逸群的一生。我室原副主任邓有民同志看完此书后,奋笔写下了《大哉!逸群》一文,感叹周逸群是顶天立地大丈夫,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由于我区对周逸群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得不够深入,他的革命事迹还是粗线条的,他的革命精神还有待挖掘,进一步研究好、宣传好周逸群的革命事迹、传承好周逸群的革命精神,仍是我区当前和今后党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王进:谢谢黎主任。主任讲到收集整理周逸群遗文、遗物,这让我想起党史上的相关情况。说的是杨开慧烈士牺牲前写给毛泽东同志的一封“情书”。1990年,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人们从杨开慧卧室外的檐头下发现了杨开慧写给毛泽东同志的一封信。这是一封永远没有寄出,而收信人也永远没有看到的信。因为发现这封信时,杨开慧已经牺牲61年,毛泽东也逝世14年了。
这一封信让很多人都非常感动,也让大家看见了一个更为艰辛的建党历程。我在想,或许就是这些看起来小却温暖的故事,让党史更具生命活力,同样,如何更加全面地了解周逸群生平?周逸群至今的文史资料是怎样的?我想我把话筒交给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研究员陈胜平,请他来为我们答疑解惑。有请陈老师。
陈胜平:持续深耕 继续热爱
刚刚其他嘉宾老师提到一个问题,周逸群家原来有一条街的房产,为什么现在只有故居那点房产了?我来解答一下。那是因为周逸群为了去日本留学,到上海办《贵州青年》,都需要经费,就变卖了一些产业。后来,周逸群妻儿去世后,周逸群就把田产全部赠送给无地少地的贫农、佃农,把房产赠送给社会办福利机构,所以房产所剩无几。
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展陈
在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工作,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周逸群。在这方面,我已经研究了10多年了,对周逸群也有很深的感情。
此前受单位派遣,与民政局、退伍军人管理局、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先后五下洪湖和岳阳君山,收集到了一定的资料。比如,我和我们陈列馆原馆长陈莹莹一起到君山录取关于掩埋周逸群的农民的后人讲述掩埋周逸群的录音,还有我们故居陈列馆历届工作人员先后收集到的周逸群的照片、生活用品等,对周逸群的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材料充实作用。
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
由于多年的深耕,我本人也在研究上有一定的成果。2014年至今,我共主讲了160堂周逸群的专题讲座。此外,先后创作出12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少年周逸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南昌起义关键人物周逸群》,是与原铜仁地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唐承德一起创作的,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18年又主编《逸群颂歌》,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的出版,对宣传研究周逸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王进:谢谢陈老师。听了陈老师的分享,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对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是咱们铜仁与周逸群烈士“直接相关”的一所陈列馆。其实,除了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铜仁还有一所百年老校,叫“逸群小学”,就是用周逸群名字直接命名的。之前我路过历史街区时看见学生们穿着红色的校服,与旁边的历史建筑形成对比,有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今天我们有幸请到铜仁市逸群小学大队辅导员杨琴老师,请她讲一讲逸群小学的革命文化赓续传承和周逸群烈士精神对小学生的价值意义。
杨琴: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大家好,我是来自铜仁市逸群小学的教师杨琴。我们学校是一所红色文化学校,始建于1905年,是周逸群的母校,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逸群小学举行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活动
如何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我们学校主要是以红色资源为导线,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打造学校的文化标志。如编写校本教材《我们的榜样》,把周逸群的故事创作成校园剧、诗歌和快板等。爱国主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逸群小学非常注重的传统教育活动。我们会组织学生为周逸群烈士扫墓,在陈列馆参加“学逸群”义务劳动、“我是小小解说员”等活动。其次,学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少年周逸群的品行编制了“少年周逸群三字歌”,要求学生在每天晨、午读课上集体诵读,通过寓教于乐、化教于心的诵读,少年周逸群良好的品行在每个少年儿童心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周逸群烈士精神的传承对我们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变化很大。我之前带了一个班,班上有个学生因为是留守儿童,很自卑,不爱和别人交流,我们通过慢慢引导,鼓励他参加各类活动,后来他变化很大。不仅变得开朗起来,在礼貌礼仪方面也有很大转变。其次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整体来说都做得非常好。带他们去陈列馆参加活动,他们会自觉打扫卫生,遵守秩序,保持安静,这就是革命精神的传递。
逸群小学举行开学典礼
近几年,学校充分依托革命烈士这一教育主阵地,先后获得“全国特色学校”“全国爱国基础教育示范学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贵州省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鞭策我们在教育路上,还需奋力前行。
王进:谢谢杨老师的分享。刚刚我们说到小学,周逸群烈士精神对孩子们影响深远,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大学。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办了“周逸群研究所”,为什么要办研究所?开展了哪些工作、对学生来说有哪些研究意义?我们请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周逸群研究所所长皮坤乾先生来带我们走进“周逸群研究所”。
皮坤乾: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行
为了深入学习、研究、宣传好周逸群烈士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2018年10月18日,铜仁学院成立了周逸群研究所,挂靠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校从事党史党建教学研究的老师展开研究,并聘请原铜仁地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唐承德为研究员。如何开展对周逸群烈士的学习研究?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纪念周逸群烈士专题文艺晚会
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研究所陈伟华老师申报获批了铜仁市2019年人文社科课题《周逸群对早期党的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该研究成果撰写的研究报告》,2020年获铜仁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其次,2018年申报获批了铜仁学院梵净卓越工作坊《黔东红色文化自媒体录播项目》,其中,收集、整理周逸群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该项目的重要内容。此外,唐承德老先生将其40多年收集整理的近40万字的反映周逸群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第一手资料,积集成册,准备出版。
在推进课程建设、研究宣传方面。我们在学校开设了《黔东红色文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其中,介绍周逸群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该课程已录制完成,将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此外,我们录制了微党课《黔东红色文化》十讲,《武陵忠魂周逸群》是其中1讲。唐承德老先生与多彩贵州网合作,录制了38集党史故事——周逸群故事,从2021年3月14日起在多彩贵州网播出。
纪念周逸群烈士专题文艺晚会
在举办专题活动方面。2019年11月22日,举办了纪念周逸群烈士专题文艺晚会,同学们自编自演的《武陵忠魂》《黔东赤子周逸群》《逸群志高远》《逸群入贺师》《忠魂永存》《洪湖水浪打浪》《为了谁》等表现周逸群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节目,深深打动着观众,甚至令不少观众感动流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一步,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即将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我们将依托周逸群研究所,将周逸群研究作为其下二级学科方向(党的建设)的重要特色研究内容,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周逸群烈士,弘扬其革命精神。
王进:谢谢皮书记。今年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但可以参观周逸群故居、周逸群陈列馆,也可以参观“周逸群研究所”这样的学术研究研究机构,从而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习革命先烈和精神品质。周逸群研究所开展的活动很有亲切感。通过这些研究活动让周逸群烈士精神得到继承和弘扬,这非常有时代意义。
说到学党史这个话题,我想我们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的讲解员张靖宜的工作较为特殊,因为她就是用声音传递党史故事的人。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是红色教育基地,据我所知,每天去参观学习的游客和团队非常多,讲解员们每天也很忙。其实,历史是不好讲的,这也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对于一名22岁的年轻女孩来说,你对做好一名红色讲解员的定义是什么?你在工作过程中有哪些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动?现在我们就请张靖宜同志为我们分享一下红色讲解员的故事。
张靖宜:在“被感动”中收获成长
大家好,我是周逸群陈列馆讲解员张靖宜,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里和大家交流分享。
我从小就在逸群小学读书,周逸群烈士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向人们讲解周逸群的故事,这样的感觉就像是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在指引我。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之后,我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所感动,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共情的感染和融合。
张靖宜为游客讲解周逸群的故事
我现在依然记得有那么几个瞬间,让我感动不已。一个烈日高照的午后,一群退休老党员走进周逸群烈士陈列馆,他们在党旗下高举右手宣誓,一字一句吐露着真情,鲜红的党旗下,每个人都挺立身姿,认真地向先辈致敬。看到这一幕,我情不自禁的流泪,因为这一幕场景让我感到安心,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更让我为生在这个安定的时代而自豪。当时,我就决定主动为他们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他们一言不发,我后来问他们,为什么不互动不说话,他们告诉我,周逸群是人民的英雄,我们要给予他最大的尊重。他们的回答让我对我的职业有了更多思考,也更加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张靖宜为研学团队讲解
对于如何更好地讲好党史故事这个问题,首先在讲解方面,我认为要“因材施教”,根据讲解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讲解方式。比如,对于学生们来说,我们可以以多提问的讲解方式,让学生代入思考,比我们单方面的输出式讲解效果更好;对于老党员来说,我们一般采用故事讲解的方式,动之以情,和老党员在讲解过程中与之产生共鸣,惜岁月,忆往昔等。此外,要想把故事说透,我认为讲解员还需要不停的学习,多读书,用更丰富的知识来武装头脑。
王进:非常感谢张靖宜的动情分享。现在我要为大家请上一位特殊的嘉宾,他是与周逸群烈士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铜仁学院的周刚老师。
我和周老师见过很多次面,第一次见的时候我就觉得怎么“似曾相识”,大家对比屏幕上的周逸群照片一看,是否感觉有点相识?周家的精气神原来是代代相传的。我们的嘉宾其实刚刚都在分享“我心中的周逸群”,但对于周老师来说,周逸群烈士是“家里人”,那您心中的周逸群是怎么样的?此外,我们知道,周逸群走上革命道路,但家庭对于他走上革命道路有无影响?最后,您能不能谈谈祖辈精神对家族后代们的生活或工作习惯的具体影响。
周刚:继承先辈遗志 传承周氏家风
今年是我的大爷爷周逸群烈士牺牲90周年,贵州日报报刊社27°黔地标读书会和铜仁学院明德读书会、周逸群研究所联合举办“我们的先贤•周逸群”分享会,我作为烈士亲属应邀参会,感到非常荣幸。在此,我代表全体亲属,向主办方和各位嘉宾、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里的铜像 陆青剑 摄
周逸群自幼父母双亡,是堂叔周自炳把他抚养大。因为周家祖辈从事油漆装匾生意,家境还算殷实,所以周逸群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的大爷爷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封建家庭子弟,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因有两点,一是离不开共产主义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所以他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二是也离不开周氏家庭家风家训对他的熏陶。正是在这种良好家风的影响下,我的大爷爷从小就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并立下了救国救民于水火的鸿鹄之志。
周氏家训家风,也是周氏家谱字辈。周氏家族历代传承的家训家风共32字,即:“人贵自立,本敬以德,学期明道,用在济时,崇善尚义,步圣法哲,修齐治平,光绍濂溪。”家风家训教导我们:人贵在自立,对人要恭敬、友善,要有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氏家训家风不仅影响了我大爷爷的一生,至今也让我们后辈受用并代代相承。
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的记录 陆青剑 摄
1964年,我们家被认定为烈属,授予烈属光荣牌,并明确我爷爷周立礼为周逸群烈士亲人的代表。周总理、贺老总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一家备感温暖,此后爷爷时常在想,作为烈士的家属,我们怎样才能继承烈士的遗志,报答党的恩情呢?以后的日子里,爷爷经常对家人说:“你们一定要听党的话,在各个岗位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搞好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爷爷是我们的榜样,我父亲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我的父亲周本常是铜仁地区农业局退体职工(2016年去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近40年的农业工作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农村蹲点工作,他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为我市农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曾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如获得铜仁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贵州省种子生产技术进步一等奖。
现在,我和两位姐姐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我们将继承大爷爷的遗志,弘扬革命精神,传承良好的家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王进:感谢周老师的分享。这让我们更为全面具体地了解和认识了周逸群烈士。家风建设是很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同时也谈到“共产党员的‘家风’”问题。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让周逸群烈士的精神走进更多“小家”,丰富家风文化。我们也希望在座同学们能够从嘉宾的对话分享中获益,从英雄人物的故事中树立理想信念,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国家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
>>>>>>>>>>
场外连线
陈章义:先“自觉”而后“笃行”
周逸群是我校杰出校友,他于1913年秋进入南明中学(现贵阳一中)。他所写文章《论诸葛亮辅汉于蜀论》在《南明杂志》上发表,列举了诸葛亮如何治蜀,希望当政者学习诸葛亮,举贤任能,德治法制两手都要硬,文章在各校传阅,不少读者以为周逸群是南明中学的教师,因为有如此文笔,如此见地,学生中实在是少见。同时,周逸群在南明中学确定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追随前辈创革命”,“为民为民具苦心”。
贵阳一中学生们认真聆听铜仁周逸群纪念馆解说员讲述周逸群故事
红色基因应代代相传。90余年过去,贵阳一中校训、办学理念及学生十大修养,都与周逸群精神一脉相承,是对周逸群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为深入学习周逸群精神,将周逸群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在全体师生范围内开展了“学习革命先辈、杰出校友周逸群精神,做合格好师生的‘十个一’活动”。学校行政支部全体党员前往铜仁周逸群烈士陈列馆进行参观学习,并向周逸群像敬献花圈。学校还与铜仁周逸群纪念馆共同举办了“讲好一中故事,传承红色文化”纪念杰出校友、革命先烈周逸群展览宣讲活动。
贵阳一中2020届毕业生向母校赠送杰出校友周逸群烈士塑像
此外,2020届全体毕业生为表达对母校的深厚情感,向学校赠送了杰出校友周逸群烈士塑像,塑像落成于学校图书馆前,营造更加浓厚的红色教育氛围,丰富书香校园、活力校园建设,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参与面和感召力。2021年五四青年节来临前,我校师生自编自演了“现代学生穿越和周逸群对话”情景剧。情景剧再现了周逸群烈士的光辉形象与伟大精神,让同学们对这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学习革命英雄的伟大爱国精神,坚定了团员们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决心。
回顾周逸群同志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让年轻学子深切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学习周逸群先“自觉”而后“笃行”的精神,做合格好师生,把理论和实践、认知和行动密切结合,做新时代的先锋模范,努力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唐承德:让周逸群烈士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周逸群烈士是湘鄂西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1896年8月4日生于贵州省铜仁县(今铜仁市碧江区)。他从早年留学日本到投笔从戎进黄埔军校学习,从一个优秀进步青年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领导湘鄂西苏区的一次又一次反围剿胜利到英勇就义,体现了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赤胆忠心的优秀品质。
唐承德撰写的部分有关周逸群烈士书籍
周逸群烈土不仅是黔东人民、贵州人民的骄傲,更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他一生学习、追求、信仰、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缅怀周逸群烈士,就是要大力宣传他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周逸群烈士,让周逸群烈士精神世代相传。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周逸群烈士的精神像一面旗帜,激励家乡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我们应从中汲取前行动力,进一步增强对崇高信仰、优良传统、美好道德的认同与自觉践行,从伟大精神中收获个体塑造力,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滚滚洪流中去。
>>>>>>>>>>
延伸阅读
3年30多场(次)活动,27°黔地标读书会线上线下分享系列故事
27°黔地标读书会,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文旅新闻部(原《贵州日报》文艺部)、《27°黔地标》文化周刊创办的一个公益性文化交流分享平台。2019年读书会常态化开展活动以来,我们共举办了线下主题分享会20多场,线上话题征集讨论10余个系列。
“70年家与国·家乡的巨变”主题分享会
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贯彻学习中央相关精神,唱响正面宣传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和贵州故事,是27°黔地标读书会的首要主题。诸如:“70年家与国·家乡的巨变”主题分享会,以及我们读书会参与承办的2019多彩贵州百姓大舞台“我的祖国——献礼新中国70周年征文”朗诵会暨颁奖礼等。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27°黔地标读书会的一个核心主题。诸如“家族记忆与家风传承·2019新春分享会”“中秋话思亲·远去的家书”“品不尽的家宴”主题分享会等,以及“龚琳娜艺术现象”“最美战疫家庭故事会”“都市记忆与都市文化建设”等等。
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育扶贫分享会留影
关注贵州文史,关心贵州文化,服务贵州宣传,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传播贵州人文精神,是27°黔地标读书会的重要主题。除了举办“打开贵州这本书”“贵州茶的前世今生”等直接服务贵州宣传的主题分享会,我们还特别策划了“我们的先贤”系列读书会,重点关注那些享誉四方的贵州先贤。诸如:“我们的先贤·丁宝桢”“我们的先贤·邓恩铭”“我们的先贤·谢六逸”“我们的先贤·王若飞”等系列主题分享会。
27°黔地标读书会线上活动之“多彩贵州 书香高原·读书会大展台”
建设书香贵州,各地各单位涌现出来的读书会是其中的一个生动实践。为了推动全省读书会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我们线下线上分别举办了“我与我的读书会”“多彩贵州 书香高原·读书会大展台”等主题分享活动,邀请读书会的创办者、负责人及书友,或现场交流,或访谈等形式分享读书心得,交流创办读书会的经验。2020年4月“世界阅读日”期间,读书会还推出了特别策划“战疫斗贫·贵州能赢”互联网主题阅读分享会。
“我们的先贤·邓恩铭”主题分享会走进贵州警察学院
为了助力推动全民阅读,参与建设书香贵州,27°黔地标读书会开启了“进高校”“进市州走基层”“脱贫攻坚路上,有你!有我!”“话乡愁”等系列活动。2019年以来,我们已先后走进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警察学院、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护理职业学院、铜仁学院等6所高校,走进了安顺一中和习水县寨坝镇中学等。
策划/李缨
学术指导/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文、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秋樾
文字编辑/彭芳蓉
视觉编辑/向秋樾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