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生态笔墨,绘就绿色华章。
辉映建党百年伟业,黔贵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画卷,显得无比俊逸与闪耀。
7月12日,多彩贵州、爽爽贵阳又一次走到世界的聚光灯下。
以“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全球及国内政商领导人和专家学者齐聚贵阳,问道生态文明。论坛必将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行动”,展示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发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深化生态文明国际交流与合作。
7月11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森林康养 中国之道”主题论坛在贵阳召开,论坛邀请了政界、学界、金融界、企业界专家开展对话交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盛亚亿 摄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自2009年起已成功举办十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为论坛发来贺信。论坛已成为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知名品牌、著名平台。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对创新方式、继续办好论坛再次提出明确要求,指示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深情回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4000万贵州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牢牢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全力“赶”、加快“转”、奋力“超”,经济增速连续40个季度居全国前三、其中三年居全国第一,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2%,创造了风风火火、风生水起的“黄金十年”,既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又实现了环境质量的历史性提升,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剪刀差”“二律背反”。优良的生态环境正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增长点”,交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精彩答卷,向世界演绎着富美协同的“中国叙事”。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如今,梵净山麓,清新空气沁人心脾;乌江河畔,一江碧水向东流……天蓝、地绿、水清、气净,贵州“绿色名片”越发悦目,贵州的山水画轴上,绿色底色厚重,生态颜值更佳。
赤水市四洞沟瀑布。资料图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殷殷话语。
牢记殷切嘱托,贵州正坚定不移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以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7月11日,锦屏县新化乡映寨村亮江河两岸的美景如画。近年来,锦屏县依托党建引领,深入推进河长制,河水变清了,生态变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在青山绿水中的人们感到特别幸福。 李必祥 摄(贵州图片库 发)
锦江河清晨泛舟。 何远志 摄
贵州开磷磷石膏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致力打造绿色化工品牌企业。图为开磷生态工业园区。(贵州开磷集团供图)
2020年,新能源装机突破1500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789.3亿千瓦时,增长20.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54万吨……贵州正全力准备按照中央部署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
鸟瞰六枝特区月亮河乡占地面积约2400亩的老虎大坪农业光伏电站项目,在夕阳的衬托下,美不胜收。该光伏项目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万余吨。 王飞 摄(贵州图片库 发)
保留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贵州孕育了四处“世界自然遗产”,是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份,全省生物物种数量高达24547种。这是生态涵养的回报,更是绿色发展的馈赠,贵州“养在深闺”的自然瑰宝享誉世界。
自“河长制”启动以来,黔西南州高度重视万峰湖水域生态环境治理,形成了万峰湖水域巡查整治常态化工作机制。图为治理后的万峰湖。(来源《多彩贵州美美与共》画册)
生态优先强筋健骨,绿色发展提升气质。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贵州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百里杜鹃。张祥兵 摄
贵安樱花园。曹经建 摄
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 龙英 摄
赫章县海雀村,30多座郁郁葱葱的山坡见证了海雀村“掘”地求生,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的转变。
黔北之隅的湄潭“小江南”,全力推动生态产业绿色发展,2020年茶叶直接出口首次突破2000万美元。如今,贵州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贵州干净茶享誉世界。
生态湄潭,茶海一角。湄潭县委宣传部供图 (贵州图片库发)
从大地绿起来、生态美起来,再到生态富起来。贵州刻下一个又一个坚定的绿色脚印,创造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绿色奇迹,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贵州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
7月11日,游客在金沙县西洛街道千亩荷塘赏花。盛夏时节,金沙县西洛街道千亩荷花竞相盛开,吸引游客前往赏花拍照,享受清凉夏日美景。 韩贤普 摄(贵州图片库 发)
梵净山风光。何远志 摄
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制度;率先出台生态文明促进条例;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推动公检法配套的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全覆盖。
这是从全局着手保护生态环境的贵州态度——
奋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西部绿色发展、生态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五个示范区,其顶层设计地方特色突出,并具有全国示范性效应。
安顺关岭坝凌河。薛万银 摄
贵州相继出台《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框架》《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明细表》等,通过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升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倡导全社会绿色生活,全力写好生态文明建设“下半篇文章”。
近年来,贵阳市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布局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城市公园体系。图为游客在贵阳花溪湿地公园十里河滩荷塘内游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涛 摄
思之深,行之笃。
去年国家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我省多类型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制度、赤水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等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经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全面建立。
最难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顶前的冲刺最艰辛。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兴义万峰林。陈剑平 摄
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贵州不断促进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写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为美丽中国贡献“贵州智慧”和“贵州模式”。
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国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前沿话题,在浩瀚时空的纵深维度和国际前沿的宏阔视野中纵横捭阖,设计了多个主题论坛。
溪水潺潺,盘州市妥乐秋景无双。胡国书 摄
胸中有长江,更有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星辰大海”,论坛还聚焦“贵州样本”的绿色产业实践、绿色产品展销、绿色产业招商。
这是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平台——
2013年和2018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的思想光耀世界,铿锵话语久久回响: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018年7月8日,论坛年会发布了《2018贵阳共识》,嘉宾们在一起讨论交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刚 摄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是世界生态文明交流共建的舞台——
2009年,第一次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在中国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倡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201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着眼于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与路径选择,以改革驱动引领全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从提出“绿色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到探讨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与路径选择、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性重要话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不断深化论坛主题,创新论坛形式,擦亮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张世界名片。
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展台——
共话生态文明,共谋绿色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论坛十年积淀,已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窗口,中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里全面展示。
十年论道,十年实干。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不仅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同时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发展路径的交流平台。
2018年大会提倡环保,使用陶瓷杯和玻璃杯用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刚 摄
横向到边!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监督有力、覆盖全面的环境保护监督新局面。
遵义市汇川区泗渡牡丹园。胡志刚 摄
今年5月以来,“利剑2021-2025”专项行动,吹响了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号角,以刚性约束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紫云格凸河景区风光。程洪凯 摄
纳雍县羊场万峰林今昔对比(聂宗荣 摄)
沿河自治县乌江国家湿地公园。田茂昌 摄
2021年6月13日,在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拍摄的奥林匹克公园。 罗星汉 摄(贵州图片库发)
见微知著,黔山秀水间的新气象,折射出贵州丰富的生态资源已成为百姓为之骄傲的“幸福不动产”,绿水青山变身百姓家门前的“绿色提款机”。
遵义市余庆县松烟镇二龙茶场。 王远平 摄(贵州图片库发)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斑头雁等鸟类在飞翔 (贵州图片库发)
如今,手握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家级、国际性“名片”的贵州,正完整、准确、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全局,与全国乃至全世界一起,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大道。
未来,贵州将努力成为一把标尺,为中国、为世界标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速度、高度。
美丽贵州,未来已来!
执笔 乾兴平
编辑 施昱凌
编审 王璐瑶 田旻佳
天眼会员
2021-07-12 17:28:33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