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⑰ 地理学博士肖时珍:全力以赴的人生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1-07-12 11:05 热度:




WechatIMG305.jpeg


博士名片


肖时珍,贵州黎平人。西南大学地理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贵州4个世界自然遗产申遗专家团队的核心成员、秘书长,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专家团队核心专家。


尽管采访过肖时珍博士多次,但与她的这一次照面还是让人吃惊。


夏雨中,只听见嗒地一声,门开了。肖时珍从屋里探出头来,手中握着牙刷,嘴角白色的泡沫还没有擦干净,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这情形仿佛是师大宿舍中遇到的女学生。


肖时珍热情地招呼我进门,一再表示昨晩因为工作熬了个通宵,今日中午以后还有两个会议分别在花溪和市区,实在没有时间收拾整齐去办公室接受采访。西南大学的这位地理学博士,尽管年龄不大,却拥有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等多个头衔,也是贵州4个世界自然遗产申遗专家团队的核心成员、秘书长。


DSC_4951.JPG

肖时珍一家人


但事业有成的背后,是肖时珍数十年如一日通宵达旦的工作状态。从2004年至今,肖时珍的人生除了关于“世界自然遗产”的各项科学研究工作,留给家人的时间并不多,更不用说同龄女性喜欢的刷剧、逛街、看小说等。在旁人眼里,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肖时珍是永远冲在前面的“女强人”,但如果仔细了解,会发现成为“女强人”并非肖时珍的本意,她甚至没有刻意追求结果,只是凭着本心全力以赴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该做的事。幸运的是,在肖时珍全力以赴的人生里,家庭给了她无限的支持。


父亲的眼泪


在肖时珍的记忆里,一向不多话的父亲哭过两次。


第一次是爷爷去世的时候。父亲的眼泪似乎既是对逝去亲人的无限追思,又是对作为长子的自己早早必须担负起整个家族责任的警醒。祖辈们从湖南迁徙而来,是村子里唯一的肖姓人家。想要在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来,家族内部必须更加团结和努力。于是,贫穷而温暖成了肖时珍童年的印记。


IMG_3091.JPG

肖时珍(一排左一)与家人


她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黔东南黎平的小村子里,没有通电。家中子女众多,瘦小的她跟着母亲早早下地,回到家里时又累又饿又渴。艰难困苦之中,肖时珍本能地激发了对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渴望。她从小就是一块读书的好料子,但她更感谢在那个农村女孩早早嫁人的年代,家中长辈对于女孩读书的全力支持。


然而2000年,本该对未来充满无限期许的肖时珍,却因为高考前做手术影响发挥,在考试中“栽了跟头”,被调剂到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


对于一心想要成为外交官的她来说,原计划是报考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或者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业。此时的结果,不管是学校还是专业都与心中所想相去甚远,不由产生了“复读”的想法。


但当肖时珍向父亲表明“复读”的意愿时,父亲却犹豫了……


WechatIMG318.jpeg

肖时珍(第二排中间)生活在一个大家庭


“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全家十几口人,除了父亲有一个小杂货铺,其他人都靠务农为生。尽管我家穷,父亲却是一个砸锅卖铁都要供孩子读书的人,所以当时除了我之外,家里还有6个孩子在上学。”肖时珍至今清晰地记得父亲沉思后的眼泪,他说,“时珍啊,你就认命吧。”


认命!肖时珍从来没有想过认命,但她看到父亲那个样子,知道他一定很难,便再也不提“复读”的事。2000年秋天,肖时珍抱着先入学再转系读英语的想法,走进了贵州师范大学。


基础好、肯努力,这使得肖时珍在系里成绩名列前茅。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大二时,系主任熊康宁教授给同学们上“地貌学”这门课程。


“熊老师拿着U盘走进教室,开电脑上课,时不时会用英语教学,我本来就喜欢英语,一下子觉得这门课程特别有趣,对这样的老师也肃然起敬。”既来之则安之,原来学习地理也很有意思,从那之后,肖时珍便打定主意要报考熊康宁的研究生。


命运的齿轮悄悄转动。2004年,刚刚考上研究生的肖时珍,暑假里跟着导师熊康宁去兴义科考探洞,同行的人员中还有中国喀斯特学家杨明德教授。这是年轻的肖时珍与杨明德的初次交流。


“杨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十分和蔼,我当时对他说,开学要去听他的课,他满口答应说欢迎欢迎。但是就在我们从兴义回来的路上,便听到杨老师在去荔波考察的路上因公殉职的噩耗。那个时候,老师们正在为荔波喀斯特是否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而奔走,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非常难受,也为老师们的崇高精神所感动!”肖时珍说。


很快,导师熊康宁临危受命,接过杨明德的衣钵,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申遗项目的负责人。肖时珍作为熊康宁的研究生也一并加入申遗科学团队。那时的她并不曾想到,2004年会成为自己人生的分水岭。


3041625973186_.pic_hd.jpg

2004年中意国际合作联合考察荔波遗产地喀斯特地貌与洞穴


导师的信任


因为与“世界自然遗产”结缘,肖时珍在学术生涯中得到了袁道先、卢耀如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的指点,同时与国际上诸多地质学专家也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但对于肖时珍来说,影响她最大的老师还是熊康宁。


“读研究生以前吧,我从小到大都是学习成绩很好的乖乖女,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被导师骂哭。”事实上,熊康宁在系里面是出了名的严厉。考上研究生的半年时间里,肖时珍常常因为报告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问题挨训。这种影响对于肖时珍来说是很具体的,乃至她现在作为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习惯要求都留有熊康宁的影子。


IUCN生物专家Bill Bleisch考察荔波提名地(左二为熊康宁,右一为肖时珍)


但与此同时,熊康宁对于学生的自我学习、成长又放得很宽。他总是对自己的研究生说:“当我没有给你们安排任务的时候,你们就努力学习;当我给你们安排任务的时候,你们就马上要能用。”


肖时珍记得,起初大家对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如何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没有任何经验,只能从世界遗产中心的官网上找来《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简称《指南》)。这是一份长达161页的全英语文件,里面包含着几乎所有与世界遗产相关的国际规则。


“你来研究这份《指南》,然后告诉我,我们该怎么做。”某一日,熊康宁拿着这本《指南》找到肖时珍。导师的信任让肖时珍倍感压力,她开始了日以继夜的《指南》研究,并将《指南》中关键的部分翻译成中文,然后阶段性地向熊康宁汇报,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与熊老师讨论。


WechatIMG4827.jpeg

肖时珍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研究笔记


在业界,将世界自然遗产的申请工作称为“屠龙之术”,形容无比困难且机会稀少。这一时期,肖时珍每日的工作强度已经剧增到了无法保证睡眠的程度。面对如此拼命的肖时珍,有人劝说:“你就算学会了这‘屠龙之术’,也很有可能面临未来‘无龙可屠’的境遇”。而一直关心她的男朋友则经常生气地质问道:“你不要命了吗?”


不要命?这是肖时珍从未想过的,她只是本能地用全部力量回应导师的信任。每一项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材料都是经过国务院总理的签署才能走出国门,代表的是国家荣誉。而肩负制作这一科技支撑材料任务的肖时珍,尽管还是个研究生,又岂能辜负?


“你每每与我多争吵一分钟,我就少了一分钟的休息时间,我会找时间休息的。”肖时珍对男朋友坦白道。很奇怪,那次争吵后,在10多年的浩浩岁月中,他们结婚、生子、组建家庭,他再也没有对肖时珍的工作提过意见,取而代之的是全力以赴的支持。


2004年11月,肖时珍与与意大利专家一起在荔波做社会经济调查.jpg

2004年11月,肖时珍与与意大利专家一起在荔波做社会经济调查。


据理力争


2007年,荔波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不可或缺的一员,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这一年初,在中国工程院卢耀如院士的指导下,贵州师范大学在原地理系喀斯特研究室、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喀斯特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刚刚研究生毕业的肖时珍被推荐为卢耀如院士的助手,留校工作。


2006年,肖时珍与专家们考察广西七百弄喀斯特洼地.JPG

2006年,肖时珍(右一)与专家们考察广西七百弄喀斯特洼地


教科书上的人物变成了工作中的导师,学生时代参与的研究项目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这对于初出茅庐的肖时珍来说是何其幸运。然而,还来不及有太多庆祝,就在荔波申遗成功的一个多月后,贵州开始全力推进赤水丹霞的申遗工作,肖时珍再次作为熊康宁申遗科学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奔赴新战场。


从2007年8月到11月,由于此前赤水丹霞并不在建设部和湖南省牵头组织的5省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中,申遗科学团队此时需全力以赴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高质量的申遗材料,赶上中国丹霞申遗的“末班车”。


2007年11月,中国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如期在四川省峨眉山市举行。据肖时珍后来回忆,这是“中国丹霞”地貌申遗项目在国际大会上的第一次亮相,如果不在大会上积极争取,赤水丹霞的申遗很可能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了。


“闯会”是赤水丹霞申遗科学团队想到的奇招。


会前,肖时珍联系到澳大利亚砂岩地貌专家卧龙岗大学罗伯特·瑞博士前往赤水丹霞考察。但会上,当罗伯特在发言中表示希望介绍原本没有进入报告行列的赤水丹霞时,现场的翻译并没有译出这句话。


“抱歉,主席先生,刚才翻译不完整,我能否做一下补充?”


如今想来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当时肖时珍就是凭着本能站了起来。被打断的会议主持人“瞪”了她一眼,有点挑衅地说:“好啊,那你来翻译。”


26岁的肖时珍并没有退缩,她坐到了主翻译台上,从美学标准、地球历史、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精准地翻译起了罗伯特博士对于赤水丹霞的阐述。肖时珍的勇气源于对工作的投入,因为投入所以自信。她说:“我这个人不会强词夺理,但符合事实的事情,也一定据理力争。”


正是这次“闯会”成功,为赤水丹霞叩开了申遗之门。肖时珍也在赤水丹霞申遗成功后,成为了赤水市的荣誉市民。


e9bd35133590b2adafcc25c527601a0e9a7ca41512f2e8bd0fd1b197b5e7dca060be3d4a6a9896b9391e04fdd0677000baae7c02ba12cb0b6608214a80ca3057.jpeg

肖时珍在法国巴黎UNESCO总部作学术报告


问心有愧


光阴似箭,白驹过隙。转眼17年过去了。


17年间,贵州以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4处亮眼“成绩”,一跃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单元。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稀资源,世界自然遗产如同皇冠上璀璨的宝石,佐证着贵州践行“两山”理念、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成果。


17年间,作为申遗幕后功臣的肖时珍失去了少女曼妙的身姿,获取博士学位,成为了两个男孩的母亲。就个人成就而言,年纪轻轻便拥有大学教授、世界遗产专家等诸多头衔令人羡慕,更不用说能够亲身参与并见证贵州4个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是何其有幸。


4X4A3594_看图王.jpg

梵净山申遗成功(肖时珍为二排右四)


但少有人知道她失去的。


大到国际会议,小到给一所学校的演讲,肖时珍从来都是临到讲演前才能够抽出时间来制作完成PPT,因为不是到最后一刻,一定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那种多则一两百页、少则四五十页的PPT,常常需要写到上台的最后一刻。但走上演讲台,气场自信自然就张开了。她说,十年磨一剑,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出生于黎平县罗里乡罗里村,是村子里迄今为止唯一的博士,对于我的父母来说,比起物质收获,也许养育了一位博士女儿的精神收获更多。现在想来,我之所以这么多年这么努力,也许其中也有很重要的因素是为了让他们一直骄傲。”肖时珍说。


IMG_8953.JPG

肖时珍获取博士学位与导师袁道先老师夫妇合照留念


采访中,我和她聊起关于女性的诸多身份。作为女儿的肖时珍,作为母亲的肖时珍,作为妻子的肖时珍,作为儿媳的肖时珍,对于每一个角色她都想要做到问心无愧。但说这话的时候,底气不足,心中其实有愧,其中最主要是对儿子们。


比如2009赤水丹霞申遗的攻坚阶段,在连续7天通宵加班后,肖时珍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腹中胎儿只有1个多月,但3天之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就将抵达中国丹霞遗产地提名地开展实地评估,肖时珍需要担任全程的专业翻译。

IMG_9377.JPG

2009年9月初怀身孕的肖时珍陪同IUCN专家评估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不是没有担心过流产的风险,但这个时候也没有人能够在工作上替换自己,肖时珍只能咬牙坚持。从9月15日知道怀孕,18日便到北京接待专家,紧接着奔赴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等地考察评估,遗产提名地的原生性很强,野外工作林深道路湿滑,对于肖时珍来说简直是步步惊心。


等到2010年,中国丹霞申遗项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质疑并给予退回重报的意见,此时亟须熟悉情况的专家前往巴西进行紧急科技支撑材料筹备及国际攻关。刚刚初为人母的肖时珍怀抱着刚满百日的大儿子,再次接到了国家的使命。


“孩子这么小,还需喂奶,奶奶当然是极力反对的,但丈夫支持我,她也不好再说什么。”就这样,肖时珍登上了前往巴西利亚的飞机,心中百感交集。


再比如2017年梵净山申遗项目进入提交申报材料的冲刺阶段,此时怀孕6个月的肖时珍又是连续6天的通宵加班。最后申报文本修改完成,但6个月的胎儿也在腹中不安分起来。肖时珍躺在医院保胎保到34周,小儿子还是早产了,那小小的样子令人心疼。


仅仅两个月后,肖时珍就带着出生不久的小儿子赴梵净山开展申遗工作。


IMG_0041.JPG

只要有可能,肖时珍都会带着孩子工作。


“我的两个儿子,就是这样跟着我一路走来。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把他们带在身边,一起翻山越岭,参与我的野外工作。我自认为做到了力所能及的全部,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陪伴还是不够吧。”


是的,在家与国之间,肖时珍把国家荣誉放在了第一位。对于她来说,哪怕再累再苦,自己所经手的项目必须是精品,必须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但两个儿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成长的岁月不会重来,作为母亲的肖时珍也急切地想要给予孩子们更多的陪伴。


“怎么办呢?只有更加精密地安排时间,把自己逼得更紧。”这是肖时珍给我的答复。


微信图片_20190909232235.jpg

2019年肖时珍获得贵州师范大学教师节表彰


2019肖时珍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


相关链接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⑯ 医学博士徐寒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⑮ 材料学博士罗军的“摩擦”人生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⑭ 药学博士周英:因为热爱,所以投入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⑬ 管理学博士范莉娜:敢想、敢做、敢不同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⑫ 文学博士吴鹏:历史和书法,都令人愉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⑪ 艺术学博士顾静:我沉迷于成为那个有古意的现代人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⑩ 计算机博士王林的“硬核”芯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⑨ 文学博士孙向阳:向阳而生,把阴影留在身后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⑧ “随遇而安”的吴伟军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⑦ 王进:“率性”而为的哲学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⑥ 封孝伦博士:生命美学的歌者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⑤ 医学博士罗光恒的20、30、40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④ “猕猴桃大王”龙友华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③ “韭黄队长”邓英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② “逗猪博士”张勇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① 张万萍:蔬菜博士高山情


栏目策划/李缨

文、视频剪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刊头设计/贵州日天眼新闻记者 赵怡

文字编辑/赵相康

视觉/实习生 卢钱沙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