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故乡的礼赞 | 读厉彦林《沂蒙壮歌》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1-09-06 07:00 热度:



近年来,很多作家都渐渐把目光聚焦于自己家乡,在返乡参观采访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写出了很多反映人民生活面貌和社会发展进程讴歌美好时代和美丽中国的作品,其中就有厉彦林老师的报告文学《沂蒙壮歌》。


厉老师写的这篇报告文学,题为《沂蒙壮歌》,其实,它更像是一支赞歌。


作者深情赞美沂蒙的民俗风光、沂蒙人的精神风貌和沂蒙近年来各方面的高效发展。


作者对故乡水与故乡人的记忆刻骨铭心,他特别写到了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生活在山东掌平洼村的人们,祖祖辈辈都缺水喝,特别是在大旱年份,人畜喝水都得到十几里之外的山下去挑,无奈之下,在上世纪60年代,该村村支部决定在村里凿石打井。凿石打井可不是一般的难,但这种“难”比起喝水之“难”来算不得什么。正是这种“难”,激起了村干部们的坚定意志。“只要(地下)有水就行!为了老少爷们,为了子孙后代能喝上水,再难,也得豁上命干!”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花了11年时间,终于凿成了一口又大又深的螺旋井。


作者写沂蒙山区的老党员们,说他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始终保持着一颗永不褪色的红心、一股永不衰退的激情、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吃苦在前、奋斗在前、贡献在前。老党员朱长庆,他“把党员这份责任看得比天大,”主动承担起他们村3户年老体弱贫困户的卫生清理工作,后来还担任了村里某些基建项目的质量监督员。他不辞辛劳,坐在工地上监督施工、严把质量关,不徇私情、不接受贿赂,充分体现了老党员党性的坚贞与纯洁。作者还写到卢翠秀老人,说她早年担任村支书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修路、致富,年老又被当选,连任时仍尽职尽责、不负众望。他们都是平凡人,都是普通的共产党员,但他们身上都闪着光。作者深情讴歌:“这些老党员都是带光的人,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一直努力地亮着,照亮自己,也照亮家人和众人。”


重返故里,作者深入地体验了一把沂蒙山区的自然风光、田园生活和家乡人民的奋斗精神。体会格外深刻,也更充满一种今昔对比的真实感。故乡如今实现了高效发展,各方面的变化着实令人惊叹。作者赞绿色生态,赞“三生共融”的发展思路,更赞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他满怀自豪地列举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发展成果,还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兰陵县的蔬菜”“临沭县的白柳条”“郯城县的银杏”等,来赞颂产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特色的进一步彰显。所有的一切都深烙在作者心里,可琢可磨,可思可念,可赞可叹。作者在文中引用恩格斯的话说,“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当代的沂蒙山区人民,正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自强不息地走自己的路”,迈开坚定的步伐向乡村振兴目标进发。作者最后以“江山如画”为小标题为文章作结,把自己对故乡的礼赞与讴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如今在中国大地上,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都值得书写、讴歌和赞美。

 

(注:厉彦林《沂蒙壮歌》发表于《人民文学》2021年第7期的头版头条。)


/唐竹英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实习生 惠仕维

编审/李缨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