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㉒ 精神卫生博士向慧:相由心生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1-09-18 15:02 热度:



WechatIMG22.jpeg


博士名片


向慧,临床医学(精神卫生专业)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作为访问学者留学美国耶鲁大学,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千层次”人才获得者,贵州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委员,西部心身医学联盟轮值主席,贵州省行为医学分会正念学组主任委员,贵州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贵州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4部,教材1部,完成英国牛津大学正念中心“正念认知疗法(MBCT)”第一至四阶师资培训。


初次见到向慧的时候,“相由心生”这个词在脑海里一下冒了出来。


贵州省人民医院的精神心理科诊室夹杂在门急诊大楼5层的各种科室之间,显得并不起眼。记者推门进去,向慧关上了一本厚厚的专业书。因为访谈地点的特殊性,刚开始我们都戴着口罩,看不清彼此的容貌,但是向慧光洁的额头与微微上扬的眼角,依旧给人留下美丽、温和的印象。


在“百位贵州博士”的访谈进程中,美丽女博士所占的比例不小。这似乎有些颠覆外界对于女博士的印象,凭什么可以才华和颜值兼具?但事实上,美丽女博士们的美亦有着显著的特征。


比如智慧在岁月中的沉淀,比如温良进取的心,再比如普世济民的情怀。


WechatIMG32.jpeg

日常生活中的向慧


向慧就是这样的存在。这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毕业的博士,从性格来说并不是社交型人格,但说起自己的专业总能滔滔不绝。访谈的过程中,她在白纸上不断写下一个个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并做出简要解释;讲到激动之处,忽然像小姑娘一样做出有些稚气的动作,摘下口罩时,露出那张少女的、智慧的、温良的脸庞。很难想象,向慧1991年就是参加高考的年龄了。


如果说记者和心理治疗师有什么共通之处,那就是性格中较强的共情能力。因为两种职业都需要在一次陌生的对话中,通过建立特殊气场,让交流的对象呈现出更加轻松、更加开放的状态,流露出更加真挚的情感,进而沉潜到对方的心灵深处,去探寻人性中细节处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显然,与向慧的此次访谈更具挑战性。我们在诊室狭小的空间里,用语言搭建场景,却如同莫文蔚和徐峥主演的电影《催眠大师》一样,不知道谁进入了谁的场景。以至于在访谈结束后,记者的内心戏是“下回要不要找向医生挂个心理咨询门诊,再好好聊聊”;而向慧也从微信里发来消息说:“上午讲得太兴起了,忘了中心思想,我要补充一下……”


01.初衷


“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同学介绍一位亲戚过来,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开导一下他。那是一个年长我很多的男人,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在交流中我发现自己根本用不上过去学的理论知识、心理工具,结果和自己的初衷相去甚远。”

——向慧


向慧最初的高考计划是会计专业。上个世纪80年代,金融业在国内刚刚兴起,会计被认为是一项过硬的职业技能,也是走进金融业的敲门砖。


但向慧怎么也想不到,从厂矿初中考入梦寐以求的贵阳一中之后,压力便如影随形。在那个学霸云集的环境中,向慧不管怎么努力也找不回曾经游刃有余的学习体验。但从小养成的“习惯性优秀”,让她无法正视自己的困境,她努力在人前装出“我很好”的样子,心里却始终有个声音在质问自己:“这是怎么了?”


上世纪80年代,学校里还没有心理老师,临床上也没有面对高考学子的心理诊疗。在焦虑的反复煎熬之下,向慧的高考成绩可想而知。“那年的重点线是471分,我考了464分,为了稳妥起见,家里给我填报了贵阳中医学院的中医学专业。”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当医生的向慧,彼时对于未来充满了委屈。她很晚才去报到,以至于中医学院老师有些担心地问:“你是不是不想来读了?”


多年之后,向慧说中医学基础给了自己很好的整体观,中医和心理学都是很接近哲学的学科。


WechatIMG113.jpeg

高中时期的向慧


但彼时的向慧,并没有太多对未来的勾画,只是秉承着“习惯性优秀”的态度努力学习中医。在那个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年代,5年本科一晃而过,向慧接到了去黔南州卫生局报到的通知。


她皱了皱眉头,决定在家待业考研。但家人劝告向慧,考研并不是一定能成功的事情。于是,1996年12月,向慧在贵阳某所学校的医务室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按照当时的规定,正式工作后需要工作满5年且有单位批准才能考研。


“那是一所有着千余名住校生的中专,需要医生在学校做一些简单的日常处理。”就这样,向慧一边工作,一遍复习,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某日一位老师小声地问自己:“夜里宿舍查房时发现,两个男生赤裸地睡在一张床上,是不是同性恋啊?”


在那之后,时有老师对于学生中的一些心理问题,前来医务室找向慧商量。再后来,学校开设起心理课程,没有授课老师,只能让医务室来承担教学任务。向慧就是这样接触到心理学科,她从学生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高中经历,很是感慨。


“如果当时有一名心理治疗师来帮助我,高考的结果乃至人生的道路会不会不同?”在不断地反问中,向慧生平第一次产生了想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他人的志向。


WechatIMG111.jpeg

大学毕业


上世纪90年代,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何克是省内心理学界非常有名的人物。向慧以此为目标,于2001年考上何克的研究生,开始了自己的心理学之路。但此时的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以教育心理学为主,与向慧想做的心理咨询仍有一定差距。


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同学家里有个亲戚因工作职位升迁想要辞职。这个在外人眼里看上去很好的工作机会,在当事者心里却如同“跳火坑”一般煎熬。同学找到向慧帮忙,希望向慧能够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缓解亲戚的焦虑。


这是向慧的初次心理咨询实践。她记得那是一个年长自己很多的男人,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以至于在交流中,向慧发现自己根本用不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心理工具,这次实践的结果和她的初衷相去甚远。


02.成长


“心理治疗师是很强调自我成长的职业。我做博士论文的时候,访谈过一位很有名望的临床心理学家,他认为,如果一个女性没有结婚,没有成为母亲,可能都不适合做心理治疗师。”

——向慧


如何才能真正地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呢?


向慧了解到临床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与咨询来调整和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在美国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多,服务范围遍布学校、医院、机关、政府、军事、商业和法律等,他们被称为临床心理学家或是心理治疗师。而在中国,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国内很多高校都取消了心理学专业,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恢复时,临床心理学更多在医学院校发展,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精神卫生所是其中的王牌。


一番研究之后,向慧将目标锁定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张亚林的博士研究生。


WechatIMG35.jpeg

与博导张亚林教授


“张亚林教授当时真是考博的大热门,但我的运气也特别好。因为前一年有太多人报考,导致后一年的竞争预期提高,反而没有这么多人去报名了。这样我就考上了。考上之后我发现,想要做心理治疗与咨询,一定不能撇开对变态心理学的熟练掌握。”向慧说。


在心理学分支下的变态心理学,在医学分支下为精神病学。两个学科针对同样的研究对象,有着各自不同的学科侧重点。变态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的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探索其发生原因和发展规律。向慧认为,人的思维、行为、情感的正常和异常界限并不是非黑即白,更像阴阳八卦图。如果你不能很好分辨异常,就没有办法很好地界定正常。


此外,当时专业实践的重要途径就是跟着张亚林教授上心理咨询门诊,去精神病房实习。精神病房,这种正常人听着都有点紧张的地方,向慧自然也是害怕的。


“害怕出现失控的事情,因为里面的病人本来就是行为异常,他们会无缘无故地哭或者笑,还有那种用了药之后表现出的呆滞,直勾勾的眼神。但习惯之后,慢慢会发现精神病人也有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对他们表现出嫌弃、不尊重,他们的内心也会感到难过和不快。”


这段博士的学习岁月,让向慧对人的内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她跟着张亚林教授在门诊接触到的各式各样的内心困惑的人,听他们在导师面前事无巨细地袒露自己的成长历程、心路历程、心理状态,第一次发现如果深入地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和他其实是共情的,你能够真正走进他的内心。“这段经历让我慢慢地能够把握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并知道怎么和他说话了。”向慧说。


WechatIMG33.jpeg

与高中同学看望高中老师


但21世纪初,社会上对于临床心理学的“流言蜚语”依旧不断,认为“学心理学的人都是自己有问题的”。对此向慧将自己的博士论文聚焦到“心理治疗师的胜任能力”研究上,提出了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心理治疗师的问题,得到了导师张亚林的大力支持。


2007年,向慧顺利获取博士学位,回到贵阳入职贵州省人民医院,开始了只有她一个医生的精神心理科建设。但彼时,贵州普通群众对于临床心理学的认识,却给她带来了巨大挑战。


03.坚持


“向医生,我不敢上来,因为二楼的那个护士是我同学,我怕她认出我来,问我去哪里看病。我不好意思给她讲我是来心理科看病,我担心她会不会觉得我脑子有问题。”

——向慧


成立于2007年的贵州省人民医院心理专科门诊,用向慧的话来说,最初可谓“门可罗雀”。整个科室只有向慧和另外一名负责心理测量的护士,门诊的病人很少,一天只有10来位。相应的是心理诊疗的费用也很低,半个小时的心理治疗只需要30元钱,一个小时才收60元钱。这与一线城市有着天壤之别。


让向慧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某日一位预约了下午两点咨询的门诊病人,直到快下班的时候才姗姗来迟。他一进门便说:“向医生,我不敢上来,因为二楼的那个护士是我同学,我怕她认出我来,问我去哪里看病。我不好意思给她讲我是来心理科看病,我担心她会不会觉得我脑子有问题。”


又有一次,一名门诊病人告诉向慧,自己此前在外面的心理咨询室治疗,“里面的心理咨询师说,可以给我算命。”


F0FBFD2F-C136-4EB4-B5CE-D6A46725A516.jpeg
向慧日常在诊室工作


门诊病人的直言不讳,听得向慧是哭笑不得。她深深地感受到整个社会对于精神卫生专业的偏见,同时另有人利用公众的不了解,将心理咨询打扮得神乎其神,以至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敢前来求助。


对于当时的向慧来说,最大的困难便是如何才能为临床心理学多做些宣传,让大家消除误解,了解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科学性,用心理学知识改善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发生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中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巨浪,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把大地震后的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贵州省人民医院也接到了转运伤员。于是,由向慧牵头组建了研究生心理志愿团队,开始对伤员及其家属开展心理干预。


这一时期,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台,都将目光聚焦到心理志愿团队的工作中。一向个性低调的向慧,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临床心理学,积极地投入到采访的工作中。本着这种“只要有采访,我立马为心理健康做宣传”的态度,汶川大地震之后,向慧心理诊室的病人渐渐多了起来。


耶鲁大学校庆


8C86CECA-4B17-4EFA-A9C8-83C72982F81E.jpeg

在耶鲁访学时的导师MarkNPotenza到北京讲学


此外,继续的深造学习也是职业发展所需要的。2013年,向慧离开年幼的孩子前往美国耶鲁大学度过了一年访问学者的时光。由于此时国内青少年群体中暴露出严重的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向慧将访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定为网瘾青少年的冲动控制障碍脑机制。耶鲁的短暂经历,让向慧接触到了当时美国十分热门的“正念减压疗法”。


“正念减压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分子生物学教授卡巴金博士。他到印度去禅修,觉得效果很好,回到美国后开展研究并发表了通过正念来帮助癌症晚期病人缓解痛苦的论文。进而得到了临床心理学家们的关注,被广泛应用在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身疾病领域,并发展出正念认知治疗、正念防复发、正念养育等众多正念疗法,在西方社会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什么是正念呢?向慧认为,正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并且对当下的一切体验不作任何评判。通俗来说,正念就是感受阳光照射在你的皮肤上,感受咸咸的泪水顺着你的脸颊滚落,感受身体中涌动着的挫折感。正念是当喜悦和痛苦发生时,体验它们,而不必对此做些什么,也不必对此产生什么直接的反应或看法。正念是指导你在每一个时刻友好地觉察此时此刻。用一句流行语概括:正念就是活在当下每一分钟。


基于正念的心理干预来自于东方文化,它的一些冥想技术手段,与瑜伽颇为相似。


BC6F683E-1EA1-42C4-AC61-95E4817D70FE.jpeg

与正念认知疗法创始人之一MarkWilliams交流


文化上的接纳,使得向慧回到国内后开始大量查阅正念疗法的科学文献。到了2017年,牛津大学正念认知疗法中心在中国开设了正念认知疗法师资培训班,向慧欣然前往,获取资质后,在贵州省康复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下面成立了正念学组。在此后的工作实践中,向慧开始用正念疗法干预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及其父母。



04.未来


“当遇到危险时,大脑的低回路自动化反应可以让人快速避开危险,但大脑不能清楚识别想象的危险和真实危险。比如我们看到身边有一条蛇和家长看到孩子玩游戏,进而感受到孩子有可能一事无成的威胁,在大脑里的反应是一样的。所以家长在看到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与看到身边有条蛇一样,是快速的低回路反应,表现为冲动的行为方式,就像弹簧一点就跳。”

——向慧


从2007年至今,向慧建立的心理专科门诊逐渐发展壮大,已经从门可罗雀到日门诊量120-150人,向慧的职业生涯,可以说见证了贵州普通群众对临床心理学的认知变化。访谈的过程中,时不时有人推开诊室的门,有询问测量结果的男学生、有咨询精神药物的中年女性,也有前来邀请向慧会诊的护士。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是向慧喜闻乐见的事情。她把自己的门诊病人大概分为三类,其中老年人是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失眠等问题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而学生群体往往是因为学习、同伴人际压力大、父母的不理解等问题前来求助,还有受工作压力和婚恋问题困扰的中青年人群。


87B00B6D-B593-45DB-B2E1-8E2A7ADC7F6B.jpeg

贵州省人民医院心理科正念减压三日工作坊


在向慧看来,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时常会因为焦虑而失去智慧。“大脑的低回路反应可以让人快速避开危险,但却没有办法识别想象危险和真实危险。比如我们看到身边有一条蛇和家长看到孩子玩游戏,进而感受到孩子有可能一事无成的威胁,在大脑里的反应是一样的。所以家长在看到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与看到身边有条蛇一样,是快速的低回路反应,表现为冲动的行为,就像弹簧一点就跳。”


身为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对大脑神经机制及思维与情绪的关系谙熟于心,却依旧无法回避医生也是普通人的事实。向慧说,家长们的烦恼,自己也时常体会。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对于在家庭养育过程中自己的各种行为、情绪反应能更快的觉察,情绪平复之后自己会主动向孩子说明原由并道歉,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这是心理学有名的情绪ABC理论,你的情绪不是来自于孩子的某件事,而是来自于你的思维方式。”向慧说。


WechatIMG4962.jpeg


事实上,因为平日里工作繁忙,向慧直言孩子养育过程中丈夫分担很多。作为妻子,在与同是医务工作者的丈夫徐寒松30年的相识相知中,她感谢他的努力、谦和、对家庭的尽责以及无数次的支持,唯有这样的坚强后盾,才能让向慧在一个大众不理解的专业环境中,坚持至今。


于是,在访谈中,她反复挂在口中的是这句话:“这个专业还在发展,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21世纪是脑科学的世纪,随着脑科学研究成果的不断进步,以脑神经机制为基础的临床心理学一定会蓬勃发展。”末了向慧补充道:“比起很多博士,我觉得我很普通,唯有坚持和成长可以与大家说说。”


WechatIMG31.jpeg


>>>>>>>>>>


相关链接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㉑ 外科学博士左石:以生命之敬畏,行医者之仁心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⑳ 水生动物学博士姚俊杰:造梦者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⑲ 语言学博士杨菁:保持打磨人生的姿态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⑱ 免疫学博士聂瑛洁:追梦路上永不停歇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⑰ 地理学博士肖时珍:全力以赴的人生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⑯ 医学博士徐寒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⑮ 材料学博士罗军的“摩擦”人生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⑭ 药学博士周英:因为热爱,所以投入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⑬ 管理学博士范莉娜:敢想、敢做、敢不同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⑫ 文学博士吴鹏:历史和书法,都令人愉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⑪ 艺术学博士顾静:我沉迷于成为那个有古意的现代人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⑩ 计算机博士王林的“硬核”芯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⑨ 文学博士孙向阳:向阳而生,把阴影留在身后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⑧ “随遇而安”的吴伟军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⑦ 王进:“率性”而为的哲学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⑥ 封孝伦博士:生命美学的歌者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⑤ 医学博士罗光恒的20、30、40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④ “猕猴桃大王”龙友华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③ “韭黄队长”邓英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② “逗猪博士”张勇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① 张万萍:蔬菜博士高山情

栏目策划/李缨

文、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怡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实习生 惠仕维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