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我为群众办实事】铜仁学院:扎根地方办学 扎实为民服务

肖知潞 2021-11-09 09:24 热度:

  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解决师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铜仁学院紧紧围绕区域高质量发展、围绕“四新”抓“四化”、围绕师生群众需求,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更有成效。


铜仁学院“稻蛙教授”梁正其到印江自治县鹅岭街道张家村稻蛙养殖基地作技术指导.jpg

铜仁学院“稻蛙教授”梁正其到印江自治县鹅岭街道张家村稻蛙养殖基地作技术指导


  组织引领切实有效推动工作落实


  为扎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见实见效,铜仁学院制定了《中共铜仁学院委员会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校级领导班子、二级党委和部门“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学校领导班子带头推进办实事项目清单任务落实,带头当好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责任人,将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开展了“察民情访民意”专题调研,实施了“强民生办实事”专项行动,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普遍性的赞誉,广大师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围绕教授博士下基层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三下乡”、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解决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困难及离退休职工难题、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等方面工作,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同时通过召开工作动员会和工作推进会、实施工作台账管理、开展实践活动督导等,层层压实责任,推动落实清单任务,稳步推进办实事项目,确保办实事工作取得实效。


  同时,学校还统筹开展党支部联建办一件实事、党员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党员为身边群众办一件好事“三个一”工作,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解决师生群众难题。


铜仁学院“菌菇教授”高健强到德旺乡给当地群众免费发放野生药用植物“黄连”药苗.jpg

铜仁学院“菌菇教授”高健强到德旺乡给当地群众免费发放野生药用植物“黄连”药苗


  博士教授奔赴基层服务地方发展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铜仁学院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组建了31个项目团队开展“百名教授博士助力乡村振兴下基层”行动。


  今年3月,在铜仁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教师梁正其团队的努力下,铜仁学院主打的产业帮扶项目“稻蛙”综合种养产业率先在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张家村落地生根。经过短短的6个多月,当地的稻蛙产业已初具规模——已建成示范基地200亩,在建基地460亩,辐射养殖1000亩;稻蛙约2200斤/亩,亩产值5万多元;稻米约600斤/亩,亩产值1万多元。


  “今年刚起步,每亩田的收益在6万元左右。今后,预计每亩田的收益可达8—10万元。”峨岭街道张家村回乡创业从事稻蛙养殖的铜仁梦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华说,“现在有了这个产业,有铜仁学院的技术支持,我想让大家都知道,在家乡也能赚钱了,而且不比外面少!”


铜仁学院“李子博士”张绍阳带领学生团队到沿河沙子通过直播带货帮助果农销售空心李.jpg

铜仁学院“李子博士”张绍阳带领学生团队到沿河沙子通过直播带货帮助果农销售空心李


  “后续我们还会发展高端产业链,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好,真正带动地方富起来。”梁正其说,今后将发挥好学校资源优势和自身所学,带领学校的团队一起帮助百姓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峨岭的稻蛙产业发展一路向好,其背后离不开梁正其团队的支持。“稻蛙教授”梁正其指导印江峨岭开展稻蛙生态种养的场景,只是铜仁学院“百名教授博士助力乡村振兴下基层”活动的一个缩影。还有“李子博士”张绍阳为沿河自治县沙子空心李果农提供栽培、采摘、销售等方面技术指导,让果农获得更大收益;“菌菇教授”高健强指导铜仁市的猴头菇产业示范点发展菌菇产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铜仁学院科技团队开展锰渣处理技术研究.jpg

铜仁学院科技团队开展锰渣处理技术研究


  教职员工敢于担当为民办好实事


  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结合,铜仁学院组织教职员工深入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系列行动,激发干事创业的使命担当,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今年,铜仁学院的“油茶栽培管理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团队,多次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到石阡县龙井乡的油茶产业基地,为茶农进行油茶栽培、田间管理、土壤改良等技术指导,解决了油茶生产实际系统技术问题;“乡村人才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团队充分发挥就业扶贫“造血”功能,在思南县开展7个班次共460余人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在德江县开展2次共110余人次的林木种苗工和家畜饲养工培训,有效提升了乡村职业技术人员专业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还有“电解锰渣资源化综合利用”科技团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服务”项目团队、“扶研扶教助力乡村教育振兴”项目团队等,大家争先恐后,各显身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学校还组织相关部门,向碧江区路腊村等捐赠书籍近1000册,解决村里学生、村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等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施“四点半七彩课堂”,提供教学服务和关爱活动。


  铜仁学院756名在职党员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群众办实事587件,办实事比率达78%;58个党支部办实事57件,办实事比率达98%;11个党支部开展了结对共建帮扶活动。基层党支部和在职党员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赢得了师生群众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铜仁学院师生志愿者暑假在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开展爱心支教活动.jpg

铜仁学院师生志愿者暑假在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开展爱心支教活动


  青年学子踊跃下乡服务基层百姓


  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建20支服务团队,通过理论宣讲、送教下基层、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农、互联网+黔货出山等形式,服务基层百姓、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7月下旬,正值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空心李成熟的季节,铜仁学院组织的云端助农小分队,与“李子博士”张绍阳一起开展“公益直播·云端助农”实践活动,通过抖音平台直播带货的方式帮助果农销售沙子空心李。实践团队举行的三场直播共计吸引35000余人次观看,收获评论1000余条,空心李基地果农一周的李子采摘量也因此被迅速售罄。


  在松桃自治县的长征村等地,由铜仁学院第七期青马班学员组成的实践团队,以“苗汉双语”的方式,用亲切的语言向当地苗族村民宣讲,让党的声音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民心,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子在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中焕发了绚丽的青春光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描绘了靓丽的青春底色。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宣讲团队的成员说:“我们要在社会服务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所贡献的优秀青年。”


铜仁学院学生到石阡县石固乡王家沟村开展墙绘服务.jpg

铜仁学院学生到石阡县石固乡王家沟村开展墙绘服务


  聚焦学校实际问题解决师生困难


  聚焦自身工作实际,铜仁学院切实解决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实际行动,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今年3月,为解决师生员工往返医院接种疫苗的不便与困难,铜仁学院组织相关部门主动对接铜仁市碧江区疾控中心进校设立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集中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新冠疫苗接种。学校经多次调研,多渠道听取、收集师生建议后,在校园室外增设座椅、石凳,为师生学习休息提供了方便,师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提升。


  通过连续开展2021届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2021年“工会送岗位·就业暖人心”专场招聘会、2021届毕业生现场招聘会,不断加大科研助理选聘工作等,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与平台,获得了学生的高度好评。铜仁学院还承办了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铜仁分场活动,服务师生高质量创新创造和高水平创业就业。


  为使离退休教职工“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铜仁学院全面完成了老校区大礼堂的维修工作,排除安全隐患,为离退休教职工开展活动提供了方便。同时,出台了《铜仁学院离退休教职工管理与服务办法》等,并投入90万元,全面完成老年大学教学场所维修工程,不断开创学校离退休工作新局面。


  ……


  扬帆风正劲,奋斗正当时。铜仁学院将立足自身优势,扎根铜仁,持续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书写铜仁学院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讯员 张东方 张朝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肖知潞

编辑 杨羽

编审 王璐瑶 杨韬


猜你喜欢

评论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