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㉖ 血液学博士王季石:我行我道

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1-12-10 11:03 热度:

!!!头图!!!.jpeg


单小图.jpg


1111.jpg


博士名片

 

王季石,贵州黔南人,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血液学博士,上海复旦大学临床血液博士后,美国纽约医学院5年博士后。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贵州省核心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贵州省血液病研究所所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贵州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白血病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国际血液病学会(ASH)资深会员,贵州省医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81篇,最高影响因子17.44分,主持国家自然基金6项(含4项面上项目)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以排名第一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贵州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会评专家、国家卫计委重点项目的终审专家。2020年全球学者库发布的全国血液病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位列35位,西南地区第一名。 


王季石的时间观念很强。11月18日,第一次到住院部采访,不太识路,抵达的时候他已经站在走廊尽头等待。

 

身材微胖,穿着西装,像是刚刚开会回来,身边还站着几位汇报工作的同事。作为贵州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血液病研究所所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贵州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诸多头衔之下的王季石,工作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对于时间的严苛,是他早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就养成的习惯。


22.jpg

2005年与美国哈佛大学肿瘤血管新生理论之父佛克曼院士合影。

 

英语里面有个词叫“on time”,强调时间的准确。“在美国办一件事情,如果去晚了,影响了别人之后的安排,肯定只有改日再来;但如果去早了,对方也不会见你,同样得等到约定的时间。中国人觉得多大点事情,就不能变通一下?可美国人就是在时间上说一不二,足见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美国时间久了,王季石渐渐发现准确的时间观念可以将生活工作安排得更加有条理,特别适合繁忙的医学日常。比如,说好了中午12点吃盒饭,医院内勤阿姨如果11点半就把盒饭送到科室,站在办公室门口是不敢敲门的,因为“就算菜冷了,也得等到12点”是王季石的态度。

 

从送饭这件小事,可见王季石在工作中的威严。这样的做事态度,在国内很多时候也不被理解。


33.jpg

血液科英语交班。

 

此次采访前,我对王季石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那则“医院血液科用英语交班”的新闻。据说,整个科室无论医生还是护士在早交班时都要用英语交流,并且每周组织开展英语文献的集体学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让科室护士的英语水平超过大学6级。

 

在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有这么国际范的科室,还是令人惊叹!但让人更想知道的是,王季石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位苏州大学血液学博士、上海复旦大学临床血液博士后、美国纽约医学院博士后,做人做事一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思路。

 

带着这样的好奇,记者走进了王季石的办公室。 

 

坎坷少年时

 

谁都靠不上的时候,只有靠自己。

——王季石


桌上放着咖啡,办公室里放着小提琴和谱架,《阳光照耀塔吉库尔干》是王季石最近练习的曲目。关上门,装上消音器是王季石独自享受音乐的时间。


小提琴这门从小就会的手艺,即使年过半百也不曾放弃。对于王季石来说,练习小提琴一方面是为了舒缓情绪、排解压力;一方面也从医学的角度对抗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记忆衰退、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

 

“医生这个职业,必须用充沛的精力去面对。”从成为一名医学生那天开始,王季石似乎走了很长很长的路。但不曾想,他最初的人生计划其实是当一名老师。


44.jpg

知青照片

 

上世纪50年代末,王季石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毕业于1947年贵大历史系,母亲是1949年贵大工商管理系毕业,被分配到黔南州瓮安县教书。但这样的书香门第,并没有给少年王季石带来太多好处,受时代影响,王季石读了半年初中就前往都匀113厂打临工。

 

有着数字编号的113厂是“三线建设”的军工厂,在那个时候很吃香。厂里的工人大多随厂从省外迁来,在都匀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与厂里的外省人一样,王季石也是小小年纪背井离乡,除了没日没夜地在厂里烧砖,却打不进军工厂里的熟人社会。那时给家里写信,他总是向父母亲述说着心中苦闷。但得到的回复,也只是“目前家中无人可以帮忙,只能自己先撑着”这样的话语。

 

几番争取转正未果,两年后王季石从113厂又回到了瓮安县,在村子里教书。少年时坎坷的经历渐渐让王季石明白,谁都靠不上的时候,只有靠自己。


55.jpg

青年王季石拉小提琴

 

“小学水平,去村里教中学,当老师也没有人瞧得起你。”但那时读书的机会太少,王季石的求学之路仿佛在夹缝中探寻光亮,就好像很多年后他习惯于背着巨石负重前行一样。人生百炼成钢,每每艰难之时,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对王季石说:“最后……我会成功的。”

 

就这样,断断续续又读了两年高中,王季石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知青大潮。在茶山上的人民公社里,他随身携带着小提琴,同伙伴们一起练武术,日子虽然艰苦,倒也过得充实。只是谁也没有想到1977年,改革的春风吹来,恢复高考了。

  

日出黄昏,时不我待

 

如果继续下去,很可能一生碌碌无为。

——王季石


高考,王季石复习了三个月,第一志愿填的是中文,第二志愿填的是数学,第三志愿才是医科。因为家庭成分问题,王季石没有被大学录取,最后在黔南读了三年医科大专,毕业后分配到都匀市王司区卫生院工作。

 

据王季石回忆,尽管是临床医学毕业,但在小小的卫生院里自己实际上什么工作都干。那个时候病人很少,他时常想,如果继续下去,很可能一生碌碌无为,却也安慰自己平凡最可贵。不过,王季石很快就意识到“可能一生碌碌无为”的拦路虎是自己的学历和文凭。


66.jpg

王振义院士祝贺王季石博士毕业 


“那个时候,不少人都去省里面争取大专转本科的政策,但我觉得这么做的机会不大,想要去更好的平台发展,只有读书这条路,所以开始自学心血管、呼吸、血液等内科相关书籍,特别是研读英文资料准备考研。”

 

现代医学源自于西方,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研究成果几乎都是用英文书写的,想要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就必须读懂英语文献。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王季石每天自学到深夜,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醒来去上班,下班又继续看书,日出黄昏,都成为他努力的见证。


77.jpg

1999年博士毕业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王振义院士(主席),委员有唐佩弦教授、韩忠朝教授、陈子兴教授、夏学鸣教授。王季石为第一排左四。

 

从1981年大学毕业,到1990考上苏州大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生,王季石整整努力了8年。在准备考研的同时,他抓住机会来到都匀的县医院进修,因为表现良好留院工作,当了8年的内科住院医生。生活看似迎来转机,但就在王季石好不容易开始继续求学的那些年,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参加高考的弟弟已经通过努力奋斗成了省领导的秘书。

 

“他性格开朗,善于言谈,而我要内向一些,更适合做学术。”多年后,王季石这样评价两兄弟的性格,但在当时,兄弟俩人生步履的差别,给了王季石时不我待的心理刺激。 

 

漫漫医学路


真正打开医学这扇门,仅仅是血液学就有太多东西值得研究。

——王季石


在苏州大学的每一天,王季石常常在实验室待到半夜,练就了一身“翻墙”的好本领。毕业后来到贵阳医学院血液科,当了一年住院医生,一年总住院医生,可还是觉得知识储备不足,便下定决心要继续深造。

 

收拾好行囊,王季石先是回到苏州大学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又前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做博士后,进而前往美国纽约医学院做了5年博士后……真正打开医学这扇门,王季石发现仅仅是血液学就有太多东西值得研究。他说,“在美国,一名医生从学校到独立执业大约有17年的培养流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往往有着良好的医学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很好的沟通能力。”


88.jpg

2000年王季石在美国纽约与国际骨髓移植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教授合影。

 

医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有关系,是将三者结合起来所构成的关于维护人、人群、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知识与技术体系。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时就提出健康的定义是“身心俱泰”,而不仅仅是没有病痛和机能残失。1990年,又强调了道德健康。

 

所以,一方面如何走进医学,学习知识、科研攻关是王季石作为医学博士以后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也要走出医学,看到专业之外更加广阔的世界,在为病人服务之前,王季石想要首先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自由的“人”。


99.jpg

2005年王季石在美国纽约医学院实验室

 

有了人生的种种历练,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事业定向、生活安排,王季石都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眼光”。在外求学期间,王季石先是收到了血液科老主任的暗示:“我要退休了,你赶快回来接我的班”;后又赶上了贵州高端人才选拔的机遇,但面对两次人事升迁,王季石都放弃了,比起行政管理,他想要在医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点。

 

严师与名医


英语不好,你可能很多进口药的包装和说明书都看不懂。

——王季石


百度搜索王季石的名字,大多是一行行整齐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其中也有“例外”。

 

“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血液科怎么样,王季石导师这个人怎么样,我是女生,想调剂到那里。”

 

“很恐怖,千万不要想不开去报他的。”

 

知乎论坛上一则研究生招考咨询,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想来作为导师的王季石一定是非常严格,才让考生们“闻风丧胆”。


100.jpg

王季石指导博士研究生分析实验结果。

 

王季石向记者证实了这个猜想。他说:“我的学生每天必须早上7点50分到实验室,晚上11点才能够离开。整个贵州医科大学,我的要求可能是最严格的。但学生们的辛苦付出也会有收获,我的研究生中很多都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博士,对方导师对我的学生也放心。”

 

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难道不需要严格的训练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普通人未必能够理解王季石的苦心,而理解王季石的人又显得那么心心相惜。对于北京、广东等地医院医生习以为常的全英文交班、查房、学习,王季石从美国回来不久也在科室里办了起来。


111111.jpg

教学查房

 

血液病不像呼吸、消化道疾病,发病率低只有十万分之几,但一旦发病就比较麻烦。所以,血液科医生需要更加与国际紧密接轨,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掌握前沿治疗方案。“英语不好,你可能很多进口药的包装和说明书都看不懂,怎么行?”王季石说。

 

过去面对病人,血液科医生要么说普通话,要么讲方言,现在彼此间主要以英语沟通。一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表示,“听医生说外语时,不知怎地,心里踏实”。因为血液科和国际接轨紧密,曾有一位主动要求到北京治疗的贵州白血病少年,去了没多久,便希望回来,原因是“北京和贵州治疗方案是一样的,不如在家门口治”。


122.jpg

2017年在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作为中国血液学专家代表接受现场采访。

 

在王季石带领下,过去5年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开创了贵州血液病治疗的多项第一:首例血缘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首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采集成功,首例脐带血移植成功,首例“微移植”成功,造血干细胞采集突破60岁上限和10岁下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综合实力连续多年排名西南地区医院专科前三名。而王季石本人也在2020年全球学者库发布的全国血液病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中位列35位,位列西南地区第一名。

 

“这是一个医生的综合性排名,包括医务水平、学术背景、文章发表、医学成果、领域知名度等。”说这话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王季石是一个对自己有明确要求的人。


>>>>>>>>>>


相关链接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㉕ 光学工程博士张艳:勇往直前的追光者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㉔ 信息技术博士谢晓尧:保持敏锐与追逐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㉓ 植物学博士苟光前:竹子里藏大乾坤


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㉒ 精神卫生博士向慧:相由心生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㉑ 外科学博士左石:以生命之敬畏,行医者之仁心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⑳ 水生动物学博士姚俊杰:造梦者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⑲ 语言学博士杨菁:保持打磨人生的姿态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⑱ 免疫学博士聂瑛洁:追梦路上永不停歇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⑰ 地理学博士肖时珍:全力以赴的人生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⑯ 医学博士徐寒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⑮ 材料学博士罗军的“摩擦”人生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⑭ 药学博士周英:因为热爱,所以投入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⑬ 管理学博士范莉娜:敢想、敢做、敢不同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⑫ 文学博士吴鹏:历史和书法,都令人愉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⑪ 艺术学博士顾静:我沉迷于成为那个有古意的现代人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⑩ 计算机博士王林的“硬核”芯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⑨ 文学博士孙向阳:向阳而生,把阴影留在身后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⑧ “随遇而安”的吴伟军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⑦ 王进:“率性”而为的哲学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⑥ 封孝伦博士:生命美学的歌者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⑤ 医学博士罗光恒的20、30、40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④ “猕猴桃大王”龙友华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③ “韭黄队长”邓英博士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② “逗猪博士”张勇


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① 张万萍:蔬菜博士高山情


栏目策划/李缨

文、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图/受访者提供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怡

文字编辑/陈江南

视觉/实习生 彭宏兰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