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儿科医生陈敏:儿科不“小”,这些年变化挺大的! | 这10年,我与贵州共成长

陈大炜 2022-10-03 09:47 热度:

11.jpg


  “陈医生,娃娃现在血糖还是有点低。”


  “推点高糖再观察一下,监测血糖正常了我们再做。”


  这个国庆假期,陈敏像往常一样坚守在岗位上,离办公室不远处的儿科病房,里面总会时不时传来啼哭声。


陈敏与家长沟通患儿病情.jpg

陈敏与家长沟通患儿病情


  陈敏还是一样的忙碌,一名1岁2个月大的小女孩因一粒花生米堵住了右侧气管,其父母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又连夜匆匆转诊到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呼吸科。


  急诊气道异物是陈敏接诊过最常见的紧急情况,从医21年,她仍然保持着每5年给自己制定一个进步目标,现在陈敏已是医院儿童呼吸科的副主任,同时也是儿科教研室主任和儿科住培基地主任。


  看着自己从青年医生逐渐蜕变,也感受着儿科专业不断壮大。在陈敏看来,儿科不“小”,这10年变化挺大的!


  这些年,儿童医院的新大楼修建完成、启用,儿科亚专科从最初的两个发展到十几个,熟知的“大儿科”转眼间规划出十几个儿科亚专科,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家长不再盯着一个窗口挂号,哪痛看哪,不会再摸不着头脑。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呼吸科副主任,儿科教研室、儿科住培基地主任陈敏.jpg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呼吸科副主任,儿科教研室、儿科住培基地主任陈敏


  2014年,在职攻读完硕士研究生,陈敏又到山东齐鲁儿童医院进修“儿童呼吸介入”,她想把这个技术带回来,让更多患儿享受更优质的就诊服务。


  “2014年开展,我们现在是贵州省唯一开展儿童呼吸介入的医院。”陈敏说起来特别有成就感,没有开展呼吸介入时,一部分患儿还需要到胸外科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甚至少数患儿需要气管切开,创伤较大。这几年,他们只通过无创或者微创的方法就可以救治,尽可能减少疾病给孩子带来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儿科的日常很吵闹,小朋友的所有不适都通过哭声来传达,陈敏听了21年,丝毫不觉得闹心。她还笑着感叹,你看,这就是生命力的象征!


  时间让日复一日的忙碌成为习惯,但细心的陈敏仍能察觉到点滴的变化。群众就医越来越精准化,医保制度更加完善,一个小窗口可以办完所有手续,大厅里的自助机器越来越多,治疗用药更科学规范,高精尖医疗设备不断完善与更新……


  “这十年来,孩子们能享受到更精准的治疗资源,家长不再为孩子看不起病发愁,疑难杂症不需要再跑到省外,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陈敏说,这几年贵阳市罕见病中心成立了,每一个学科的优质专家能共同会诊,很快就能给予正确的诊断,后期的治疗随访一整套科学流程。


陈敏正在查看患儿情况.jpg

陈敏正在查看患儿情况


  10年发展,群众的确更有“医”靠。完成了前期的大计划,陈敏又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


  从没有临床经验的年轻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除了自己以外,陈敏还想把学科的梯队培养好,让更多年轻医生成为科室骨干。同时,着手把儿童呼吸内镜、呼吸介入以及儿科呼吸各项适宜技术,在贵州全面推广,提高儿童呼吸系统的危重、疑难疾病救治水平,提高广大儿童的生命质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大炜

编辑 张婷

二审 李劼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