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价值在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后才会展现出来。不能去关注分数,要关注人的发展……”十年过去了,铜仁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雷雨至今还记得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三教学楼里,老师说的这句话。
铜仁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雷雨
十年前,雷雨搭乘华东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班车”,叩响了基础教育的大门。毕业后,雷雨回到家乡铜仁,担任高中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做一名会思考的教师”从此成了雷雨的人生信条。
“如果说语文老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思考,那么班主任的工作则是一门艺术。”拥有“双重身份”的雷雨说,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是运用所有教育元素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成长为独立的人。
对于雷雨而言,“如何与学生、与家长、与自我,建立更好的联系”是当好一名合格老师的关键。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面对每一个鲜活的学生时,却变得复杂起来。
张培松是雷雨的学生,现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至今,张培松都对雷雨的一堂语文课记忆犹新。“那天是星期一,老雷拿刀切开苹果的一瞬间,抬起头对大家意味深长地说了句:《昨夜的苹果》切好了。”张培松说,像在开班会,讲的却是诗歌,苹果的香甜唤醒了每个人对诗的向往。
在网吧与学生多次“交锋”,是许多高中班主任都曾有的经历,雷雨也不例外。第一次,雷雨凭直觉狠狠地教训了那个学生;第二次,雷雨克制自己的情绪敲了敲学生的肩膀,就走了;第三次,雷雨给学生买了一瓶冰红茶,叮嘱他要注意身体;第四次遇见时,雷雨把学生从网吧里接出来并骑车送回了学校。
“一路上,我们什么也没说。但第二天,那位同学却主动把自己的父母叫来了学校,承诺高中毕业前再也不去网吧了。再后来,这位同学考上了心仪的学校……”通过这四次“交锋”,雷雨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需要等待,需要走进心灵。
雷雨感慨地说:“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克制是极具意义的。人生难免有困顿或迷茫,不必担心一时‘纵容’会使学生一辈子黑白颠倒、是非混淆。”
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十五六岁的高中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明显增强,内心世界变得十分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去观察、去倾听、去等待成了雷雨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习课时,雷雨会带上一本喜欢的书,坐在讲台上安静地度过45分钟。或是读一读杨林柯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或是品一品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或是翻一翻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言传身教之下,教室里也渐渐安静下来,甚至还会有学生主动找雷雨列书单,探讨课本之外的书籍。
雷雨名班主任工作室
“教育是唤醒,帮助每个人成为自己。”课堂上,雷雨时常提醒自己要努力去倾听那些沉默孩子的心声,而不是一味地陷入与少数活跃学生的对谈之中。
雷雨的努力也照亮了自己的人生。2017年,雷雨成为最年轻的铜仁市“优秀班主任”,2018年,雷雨获评“铜仁市名班主任”。2021年,“雷雨名班主任工作室”成立,雷雨担任主持人。
雷雨说,下一步,自己将进一步探究家校沟通方法、探索中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路径,通过构建交流平台,发挥工作室示范辐射作用,推动铜仁市班主任队伍专业技能提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赖盈盈 曹雯
编辑 何登成
二审 石云华
三审 岳振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