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铜仁学院教师王晓旭创作的诗歌作品《天地有节》,在国家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发表,引发广泛关注。
并非偶然。近几年,铜仁学院教师创造的文学作品,常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等权威文学刊物,还常有作品在贵州文学奖、贵州民族文学奖等评选中获奖。
铜仁学院新书分享会活动现场。
师为模范,精品泉涌;创新施教,英才竞出。铜仁学院不断探索写作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写作人才培养渠道,仅去年就有30余名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在《诗刊》《中国校园文学》等国家、省、市重要刊物发表,在全国、全省文学作品评选中获奖也属常事。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历史悠久、文脉绵长。20世纪70年代末,铜仁学院前身铜仁师专创建晨光文学社,先后创办《春花》《北斗》和《晨光》等校园文学期刊,造就了安元奎、喻子涵、芦苇岸等一大批在文坛享有声誉的作家、诗人,也培养了陈光荣、杨声广、蒋振炜等不少文学新秀。
立足新时代,铜仁学院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于2018年7月正式成立写作研究院,旨在实现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融通,构建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性阅读、创造性写作和批判性思维为一体的写作人才培养体系。
《山花》主编李寂荡到铜仁学院晨光文学社讲学。
铜仁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写作研究院院长孙向阳介绍,学院创新“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秉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学校教育边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团队+课程+活动+平台”四轮驱动的写作人才培养新格局,助力学生写作思维革新和写作能力提升,培育了一批高质量的写作人才。
学院采用“专职+兼职”的方式,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倾力打造一支具有文学创作经验和写作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时打破“一师一班”的课程教学惯例,实施“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资源“雨露均沾”。
持续推进写作与沟通课程改革,深入优化实“2+X”模式,即完善《阅读与欣赏》《写作与沟通》基础课教材,同时在线上线下开设26门个性化课程,基本满足了学生“看菜吃饭”的选课需求。
铜仁学院举行晨光四十年文学创作座谈会。
丰富活动载体,常设新书分享会、田秋讲堂、明德读书会、晨光年度文学奖等活动,还不定期邀请校内外富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作家、诗人等来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文学认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注重以特色环境建设涵养人文情怀,通过景观人文、微秘苑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拓宽育人路径;利用晨光文学社、铜仁文学馆等平台,编辑出版《晨光》《梵净学刊》等校园刊物,打造文化育人阵地;筹措资金新建了国际交流中心和阅读空间等,营造温馨舒适的育人环境。
铜仁学院教师王晓旭与孙向阳荣获首届贵州文学奖。
立足时代,创新育才。学院始终坚守文学创作初心,造就了一批名师,创作了大量精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写作人才。据统计,去年该学院教师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刊发诗歌、小说、文学评论共计30多篇,学生创造的50多篇文学作品也在《诗刊》《中国校园文学》《飞天》《星火》等期刊发表。
“接下来,我校将继续深化文学教育改革,探索写作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写作人才培养渠道,充分彰显铜仁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突出文学教育的传统优势,为服务地方经社会发展,繁荣黔东文学艺术作出应有贡献。”孙向阳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编辑 田勇
二审 刘煜妤
三审 朱邪
啊哦~暂时没有评论哦
在下方输入您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