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作为乡村文化资源的茅台德庄

许峰 吴大华

贵州日报  2019-04-26  13版:文艺评论

  地处赤水河畔的茅台古镇,因国酒茅台而誉满天下,因四渡赤水战役而彪炳史册。茅台镇上,众多历史遗迹如今已难觅踪影,这无疑让人唏嘘。幸好在一个名为“德庄”的地方,还保留着一段晚清以来不曾被断裂的历史,保留着一座170余岁的古宅,还保留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古墓群……茅台镇的历史底蕴因之而厚重起来。以此为原点和圆点的乡村文化资源,在德庄得以世代延续,在茅台得以辐射。
文化资源深厚丰富
  德庄是一个自然村落,位于茅台镇太平村。德庄的乡村文化资源,除了百年文物外,还有延续至今的文脉,生生不息的文缘。
  从文物来看,德庄文物群由德庄三合院、石院墓、圣旨墓、文书以及散落周边的众多碑刻组成。德庄三合院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宅院占地1200平方米,由石围墙、朝门、三合院、影墙等组成,布局精巧,结构完整。大门门楣上,高悬竖式火焰状匾额,上书“奉旨加赠都察院经历衔”。石院墓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墓主陈大常,辛丑科(1841年)岁进士。墓坊四柱三门三楼,上面有阴刻或浮雕装饰。墓坊的石刻题记,是晚清名臣翁同书等人的题词。近年,人们还从三合院天楼发现自清代乾隆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书48份,涉及银两借据、调解纠纷、土地买卖等,这是黔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数量较多的契约文书。
  从文脉来看,德庄从陈大常中岁进士起日渐兴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陈大常之子陈于逵获圣旨“忠烈永垂”旌表。陈于逵之子陈以观,袭云骑尉。陈以观之子陈希龄,袭恩骑尉。陈希龄之子陈世忻为地方名流。陈世忻之子陈德文,为教育楷模。陈德文之子陈果,是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最近荣获全国“书香之家”,已成为“出自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的新乡贤。历经百数十年六代,陈氏一族依然家道兴旺,实属难能可贵。
  从文缘来看,一方面,晚清名士翁同书、黎培敬、李凤翰等与德庄主人都有交往,且留下诸多墨宝。陈家与怀南文化世家或为通家,或为联姻,强强结合,科甲联升,人才辈出。德庄与本地官宦、儒学大家交往频密,关系良好。另一方面,今有陈果创办地情资料馆、藏书上万的“德庄书院”,出版《茅台德庄》系列丛书十余部。
文化价值弥足珍贵
  尽管茅台德庄文物群早已列为遵义市、仁怀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茅台德庄乡村文化资源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特别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它的价值因乡村振兴而愈发凸显——
  稀缺性。德庄乡村文化资源涵盖了文物、文脉、文缘等方面,是仁怀各阶层生活状态的缩影和仁怀民居建筑风格的代表。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谱系,在古迹难寻、商业性重的茅台古镇,更是属于稀缺资源。
  乡土性。德庄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三合院的建筑及其艺术性,墓群的选址、文书反映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碑刻的真实史料,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世人追怀的故迹,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凝聚着世代传承的乡村智慧。
  故事性。德庄的文物、文脉、文缘,不但有大量实物可以加以印证,还有通过文字和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诸多陈家故事。这表明,德庄的历史是真实的,可追溯的,有故事可讲述的,而不是需要“构建”。这是德庄文物能在当地乡村文化振兴中展示当代价值的核心因素。
  人文性。文物因人而有生命,文化因人而传承。德庄的乡村文化资源之所以没有“僵尸化”,是因为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未曾中断。陈家在构建德庄乡村文化资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承在于激活
  德庄的乡村文化资源虽然暂时得以保全,但因保护乏力、利用不足,导致问题日渐凸显。如何激活德庄乡村文化资源的一池春水?笔者认为,可以按护、用、活、火四个环节依次推进。
  护起来,让德庄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遭破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应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保护德庄,当务之急就是要统筹规划德庄文物群的保护,让其不因自然而风化老化,不因人为而遭破坏损坏。
  用起来,实现德庄价值保全。充分发挥德庄乡村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将三合院重新加固装修,打造为村级历史陈列馆,充分利用声光电和新媒体技术,将实物展览与图文、音视频展示结合起来。以三合院为中心和平台,将地情资料馆搬迁至此,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将三合院、古墓群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文化走廊,全面展示德庄的乡村文化。
  活起来,赋予德庄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一是要与公共文化资源结合起来,让乡村文化的公共属性更加凸显;二是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让乡村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是要与有滋有味的乡人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乡风乡俗、家规家训、民俗技艺来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
  火起来,通过“互联网+创意”让德庄成为“网红”。将德庄作为一个乡村文化品牌来打造,通过开设德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传播形式,将线下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线上的新媒体产品,吸引外地受众关注,进而将线上的受众转化为线下的游客,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成为跃动的文化资本。

  (许峰,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吴大华,贵州省社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